盛唐下的敦煌莫高窟文化的灿烂发展( 二 )


盛唐新开窟,从最南边的第148窟到最北的第347窟和374窟,仍都在南区,因崖面中层已没什么空了,所以基本上是发展底层窟,因而后来人为损毁也较多,有些则被沙土掩埋,如第483窟直至1957年才又被发掘出来 。
盛唐窟形,绝大多数是覆斗形顶,两壁开龛或设坛塑像 。其中西壁开一龛的窟有70多个 。西壁仅设坛,或西壁与南、北壁各开一龛的窟又有10余个 。第39、44两窟还是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保留有中心龛柱的旧式样 。此外,第130窟是又一个通顶大佛窟,东壁上有两层明窗,俾使透光在俗称南大像的佛头部 。第148窟拱形顶,第492窟圆券龛,第319窟盝形顶和一批帐形龛、甬道的盝顶,加上第300窟人字披顶,显得在窟形上,既有主流的西壁开龛的覆斗形顶窟,又有变化的多样性 。
盛唐社会条件下,累世苦修,年复一年面壁坐禅的修行方法过时了,天堂人间拉近了距离的感觉使人们对佛典经义有了新的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是庄稼“一种七收”,树上“自然生衣”的弥勒经变,只要念一声药师佛的名号,一切苦难皆可解救的《药师变》和说小孩聚沙成塔也能成佛的《法华经变》 。盛唐壁画的主要内容是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诸品则以见宝塔品、观音普门品为多 。单身的观音像数量尤其多 。这样一类主题显示,人们似乎忘却了对过去痛苦生活的记忆,他们的兴趣完全转移到对往生无五浊之垢染,无尘世之烦恼的净土的追求,表现出他们对能超度自己出世,往生净土的阿弥陀佛、弥勒佛和观音菩萨的崇拜 。
网络配图

《观无量寿佛经》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经典,无量寿佛是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的意译 。北魏昙鸾(476—542年)欲求长生不死之法,北天竺高僧菩提流支授以此观经,从此昙鸾专修净土,提倡最简便的以口唱佛名阿弥陀佛之口念为主要修持方法的易行道,对后世影响较大,昙鸾因此被尊为净土北派五祖之高祖 。昙鸾一传道绰,再传到第三祖善导(613—681年) 。善导和尚早年诵习法华、维摩等经,一次信手从经藏中探得《观无量寿佛经》,后来又听道绰师讲观经,从此大彻大悟,便依观门念佛 。他倡言无论贵贱贤愚,只要专心念佛,凡夫皆得脱离秽土,往生净土 。显然他的思想非常适应社会从门第至上的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大潮,因此徒众甚广,被尊为“弥陀化身” 。他也深受武则天礼重,武则天皇后捐脂粉钱修的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便请善导为第一主持人 。那尊典雅秀美的释迦佛永恒不灭法身与敦煌宏伟的北大像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盛时代在这时降临的美好预兆 。善导一生还画净土变三百壁,组织写弥陀经十万卷 。净土宗因之极盛一时,净土崇拜风靡全国,它成为盛唐时代敦煌壁画的主题便很容易理解了 。
【盛唐下的敦煌莫高窟文化的灿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