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是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一句( 二 )


可随着后来的研究,这一说法很快便被推翻 。有人发现,早在南宋时期,静江知府李曾伯就在《重修湘南楼记》(1259年)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桂林山川甲天下,三年间无兵革之警” 。
因此学术界一部分人便认定他是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第一作者 。
然而另外一部分人却认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金武祥才是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第一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 。”(出自《游遍桂林山岩》) 。
虽然李曾伯先写出了“桂林山川甲天下”,但最后是金武祥将“川”一字化为“水”一字,从这一点来说,金武祥才是真正流传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第一人 。
石刻突现谜题告破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底出自谁手,学者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各种说法充斥学术界,直到1983年,一块石刻的出现才停止了对此的争论 。
这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我国一门传承已久的传统艺术——“传拓” 。-“传拓”,又名“棰拓”、“椎拓”,是指用墨和传拓工具,将刻于器具、石碑、牌匾等文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于纸上的技艺 。它的出现早于印刷术,一度被人们认作是启示印刷术产生的起源 。
传拓技艺对石刻古迹等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巨大的作用 。伴随着桂林摩崖石刻不断发掘和开发,桂林传拓技艺也不断地得以推陈出新,在今日桂林石刻的保护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桂林石刻传拓技艺四代人的不断接棒,越来越使传拓技术与个人风格相结合 。在第二代传承人杨寅生与第三代传承人胡湘武的共同努力下,桂林石刻得到了有计划的保护,两人也在一次偶然的拓印过程中,成功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全部带到了世人眼前 。
1983年,桂林市石刻传拓技艺第二、三代传承人杨寅生和胡湘武在采拓独秀峰摩崖石刻时,清理过程中发现读书岩有一道裂缝,这道裂缝并不是与石壁一体的 。
通过这一裂缝他们发现了一帧因长期渗水而形成的石钟乳覆盖层,除去这层约1cm左右的覆盖层后,发现这竟是一块从未有人发现过的石刻 。
他们仔细地将石刻内容拓印下来之后,不由得惊呼出声,石刻名叫《王正功桂林大比行宴享礼劝驾诗》,而内容写的则是两首七言诗:
其一:
“百嶂千峰古桂州,乡来人物固难 。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义流 。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
三军八覆俱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
其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 。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
该诗作者是南宋曾担任过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司的诗人王正功,据推算这首诗的完成时间比李曾伯还要早足足50年——王正功是名副其实的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第一人 。
自此许多年来困扰着无数研究者的谜题终于告破,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真正的出处也得以展现在世人眼前 。
石碑上还刻有序言:“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 。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家乡一带有四明山)王正功作是诗,劝为之驾 。”
说明了两首诗后的故事背景 。
探索考古对话千年“劝为之驾”点明了这两首诗的体裁属于“劝驾”诗,古时“劝”意为劝勉,用来劝人任职或是劝人做某事,是古代官员礼贤下士之举,而“驾”是举荐人才,愿意亲自驾车相送其至京城之意 。
为什么王正功要写下一首“劝驾诗”呢?这就要从王正功的生平讲起了 。
王正功出身书香世家,曾祖父是北宋“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说,祖父王是大观三年进士,父亲王勋登进士科,身居庙堂高位 。王正功后来与一位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楼郁的后人结为连理,这也成为两大书香世家守望相助的共同佳话 。
王正功后来担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司,主管桂林的刑法、政治、社会治安等,他为官公正清廉,为人正直,在任时民间少有冤案,因此受到百姓拥护爱戴 。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潮州广济桥便是他在潮州担任通判一职时,为了缓解当地百姓“日夜野宿,以伺其便”的状况组织修建的 。
1201年9月16日,王正功为桂林乡试高中的11位学子举办鹿鸣宴,祝贺这11位学子取得优秀成绩,并向他们提出了殷切期望,激励学子们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中再创辉煌 。
他所写下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句诗对仗工整,极尽巧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