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化有哪些 古蜀文化的代表( 二 )


“恰恰由于它出土比较早,而且早期的文化面貌不是很清晰,它的器物类型和其上巴蜀图语的解读一直存在很大的纷争,所以在展陈上给观众作介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次在这个部分,我们在展陈的视觉效果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来体现蜀王的风尚 。”黄一说 。谢志成介绍,此前这批文物一直在四川博物院作为基本陈列,偶尔也到国外零星展出,但像这样成体量地整体展出是第一次 。
你所不知道的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目前尚未现有确信的文字材料,只有只言片语的古老传说,为什么有的青铜人像为平头顶,有的则发际线较高或带有发饰?石像的动作有什么特殊含义?诸多问题只能通过考古专家的考古发掘来推论 。“事实上在这些古蜀文明的展品里,能够和文献有对应的大体来说有两处:第一是纵目青铜面像,其纵目的形象可以和文献里记载蚕丛的纵目相对应;其次,关于开明王朝的很多王的描述都和‘5’这个数字有关,而马家大墓里出土的文物多是5件成组,这也是和文献有呼应的一个考古现象 。大部分发现我们是靠坑里的文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来推理的 。”黄一说 。
以往的蜀文化展览,着重从审美角度展示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头像、青铜人像、金面具等造型奇异的器物 。这种重审美而轻史论的陈述思路与以往因遗物特征奇异而导致学术纷争的背景有关 。从1986年三星堆两个埋藏坑发现至今逾30年,古蜀文明的考古成果十分丰硕,宏观的结构逐渐显现,极大地推进了学术研究,一些曾经悬置和争议的学术焦点逐渐得到专家们的共识,而本次展览从陈述角度大胆地吸纳了一些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
“对于古蜀文化前两个时期的文物展示,以往更多地是从视觉现象、审美角度进行描述,现在我们换了一个角度,从它的细节信息放大到一个历史背景 。”黄一举例,比如从发型、发饰角度解析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的青铜人头像、金面具等,力图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解读这些展品的深层历史信息;比如爬龙柱形青铜器,我们这次大胆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观念,来解读它可能是三星堆王权之器 。这样的解读在以往的展览里是没有的 。“那个龙是一个羊角龙 。中国的龙形象很多,角的不同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这种羊角龙目前在三星堆只有这一件,一般认为是羌族龙形象的反映 。又如石像,以往一般从石雕的角度来解读,但这次我们从石像群的角度来解读其在礼仪行为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重点是礼仪特征,尽量弱化它的审美意义 。”
同时,展览对在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两个时期的整体陈述上采取对称的方式进行表述,意图从族群、权力、信仰、礼仪等方面,引导观众以平行视角观察古蜀文明的时代变迁 。
戴簪笄发青铜人头像
高51.6厘米,宽25.3厘米

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人首鸟身青铜像
高12.1厘米,身长4.5厘米,残宽3.9厘米

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这件人首鸟身残像平头顶,似带有面具,双眼外凸,与纵目面像的造型十分相似 。二号坑一件残损的小型神树上立有相同造型的人首鸟身像,可知这尊残像原应是小型神树枝端的圣物 。除见于小型神树外,同坑出土的青铜神坛上层正中也有这样人首鸟身双翼伸展的形象,可见其沟通天地的神圣象征意义 。
青铜牌饰
长13.9厘米,宽5.9厘米,厚0.87厘米

1987年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铜牌饰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在夏代流行于中原地区 。除二里头遗址外,甘肃天水、新疆哈密都发现有形态相似的青铜牌饰,三星堆遗址地处上述三地的南部,说明蜀陇交通线路至少在夏商时期已经开通 。
跽坐青铜人像
高14.7厘米,宽7.5厘米,厚8厘米

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这件铜人像头发由前向后梳,再向前卷,挽成高髻,怒目呲牙,跽坐,形象与三星堆两坑发现的其他人像、面像的容貌、装饰、仪态差异较大,可能反映的是异族的礼仪情态 。
爬龙柱形青铜器
高41厘米,宽18.8厘米,最大径9厘米

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这件柱形青铜器上有一只趴于顶端的龙,龙首有盘卷的大犄角,龙口大张,颏下有须,龙身、尾垂于柱侧方,两后爪攀附在柱侧 。残器的龙与柱身构思巧妙,颇有生态 。这只盘角长须的龙,在同时期的青铜文明中十分罕见,应是古蜀文明独有的艺术创建,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