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简介及生平事迹 慈禧太后简介 真实的慈禧太后遗体( 二 )


在咸丰帝的励精图治下,满清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举步维艰 。不仅,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江南最富饶的半壁河山 。而且,回民、苗民等少数民族,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蠢蠢欲动,不断造反作乱 。
除了国内的危机,国外势力也没有消停 。英国在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联合了法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打劫,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
如何收拾这副烂摊子,是两宫太后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慈安太后虽为东太后,但她历来不恋权,也不喜政治,所以这就成了慈禧一个人的政治任务 。
慈禧认识到,当前稳定的任务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局面,就没有了江山社稷,其他的一切都会成为浮云 。
在陪同咸丰皇帝的棺椁返回紫禁城后,慈禧立即安排小皇帝登基称帝,将原先的年号“祺祥”改为了“同治”,由慈安太后和自己一同垂帘听政,重用恭亲王奕訢 。
起先,恭亲王奕訢并未对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之举太过在意,认为两个久居深宫的太后,无非就是表面尊崇和高级摆设罢了 。据《慈禧外纪》记载,恭亲王认为:
虚以垂帘听政,而实权归己 。
随着朝局的稳定和自身地位的稳固,慈禧太后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开始伺机夺回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 。毕竟,在慈禧看来,纵容奕訢专权和纵容顾命八大臣专权,本质上没有区别 。
慈禧太后暗中怂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等人,上书弹劾恭亲王揽权和徇私,并且还罗列了他具体的一些贪墨罪状 。当然,很多都是一些揣测和怀疑,并无多少真凭实据 。据《清史稿》记载:
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 。
政治经验丰富的恭亲王,自然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在对自己施压,于是立即上疏请罪 。借此,他也想试探两宫太后的底线和意图 。结果,短短两日后,朝廷就明发上谕:
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
就这样,恭亲王奕訢被慈禧太后干净利落的罢职,仅保留了亲王的爵位 。为此,满蒙宗室和朝中大臣,都纷纷上疏替恭亲王求情,但慈禧太后却顶住了压力,坚决不同意恭亲王复职 。
另一方面,长期从事洋务的恭亲王,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 。外国的公使团联合到总理衙门,向清廷提出严正抗议 。
迫于国外的压力,慈禧才最终同意恭亲王复职 。但是,此次罢职事件,已经充分打压了恭亲王的权势和地位,也达到了向满朝文武宣示自己主权的目的 。
四、拒不归政
1872年,同治皇帝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 。但是,同治帝却并不成器,在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曾经多次提到同治厌恶读书,厌恶政治,唯独对于女色比较亲近 。看来,这是遗传了他老爹咸丰皇帝的基因 。
尽管,慈禧太后对权力心有不舍,但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人,也准备撤帘归政和颐养天年了 。
可惜,亲政后的同治帝,他的心思并不在朝政上,这使得慈禧太后非常担心,虽然撤帘了,但还得继续理政 。被后世吹上天的“同治中兴”局面,其实真的和同治皇帝没有多少关联,应该归功于慈禧太后的理政 。
即便这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不满二十岁的同治帝还是一命呜呼了 。关于他的死因,民间也多有猜测,有天花一说,也有好色一说 。但不论如何,同治帝驾崩,使得慈禧又一次面临国家的重大危机 。
1875年,经过左右权衡,慈禧立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为新帝,也就是光绪皇帝 。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外甥,从小就体弱多病,作为姨母和养母的慈禧,对他算得上是照顾有加,视如己出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慈禧都悉心照料,多方培养光绪帝 。所以,光绪皇帝在早年间和慈禧太后的感情,一直都还不错 。
不过,由于光绪的继位不正,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总担心被人质疑,凡事都惴惴不安,没有展现出太大的政治能力 。而且,他久居深宫之内,对于国情和民情都非常的陌生 。
慈禧太后之所以不愿意撤帘,真正归政于光绪帝,除了自身恋权的因素外,更是由于她对于光绪帝能力的质疑,这才是慈禧拒不归政的主要原因 。
五、戊戌变法 伴随着光绪皇帝的成年和慈禧太后的撤帘归政,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缓和 。光绪皇帝日日向慈禧请安问候,而慈禧太后也做好了移居颐和园的打算 。
不仅如此,对于光绪皇帝吵吵嚷嚷的“变法维新”,慈禧尽管在内心并不完全赞成,但也没有太过反对 。或许在她看来,变法维新运动成败与否都是次要的,让光绪帝历练成长才是主要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