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_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


近二十年来 , 中国在遵守和履行联合国非遗 “公约”的过程中 , 结合中国国情和非遗实际情况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 。目前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629个项目 , 其中中国占42项 , 位居世界第一 。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妈祖信仰、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南音、热贡艺术、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花儿、玛纳斯、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藏戏、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 。42个入选项目 , 既体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水平 , 也增强了遗产实践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并成为向世界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
同时 , 在非遗保护的鲜活实践中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 , 即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项目的保护 , 而且是基于一系列制度建设的社会运动 , 吸引包括非遗传承人、各类院校师生、社会各界文化工作者和千百万公众投身于非遗保护和传承中 。
目前 , 中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 。就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来看 ,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 , 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 , 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 , 共计3610个子项 。截至2021年12月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计3063人 。全国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以万计 。单就甘肃省来说 , 有8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认定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甘肃公布四批累计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2186项市州级代表性项目 , 认定3452名市(州)级传承人;认定5396项县区级代表性项目 , 认定8299名县(区)级传承人 。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植根于人民的生活 , 为人民所有 , 受人民喜爱 。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发展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 并连接现代生活而葆有强大的生命力 , 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
从2006年起 , 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 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自2017年起 , 国家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作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 ,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 。2022年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
来 源:兰州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