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什_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二 )


顾炎武思想体系的另一个带有明显启蒙色彩的元素,体现在他批判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中 。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传统的臣民观念,带有平等色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视为每一个人的天下,而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其隐含之意在于匹夫是公民而非臣民 。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公民的概念,但是已经意识到了公民社会的构建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猛烈抨击在他看来导致道德沦丧的负面国民性,形成了以重塑国民道德为起点,以改变社会风俗为中心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在顾炎武看来,国民的劣根性是社会道德沦丧和民族精神衰落的根源,必须整治,“今日之务正人心,急于抑洪水也 。”他指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 。他认为“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也”(《日知录·宋世风俗》) 。
顾炎武强调政府要加强对官员和百姓的道德教育,以形成良好的风俗 。他深刻批判了中国国民性的阴暗面,如缺少骨气和操守、奴性十足、工于谄媚、苟且自保、畏忌善变、几无特操、庸俗势利、荣辱不分、以耻为荣、欺诈伪善、拉帮结派、唯利是图、嗜赌竞奢、佞仙佞佛等等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底线“行己有耻”,并上升到“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这样的认识高度,要求士大夫和百姓以耻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国家民族才会有希望 。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引罗仲素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
顾炎武的真知灼见在于,他认为不仅政府对改造国民性有责任,而且广大民众也有责任 。这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又一深刻内涵 。在他看来,国民的幸福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肉食者” 。为了避免“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成为空洞的口号,顾炎武把重塑国民性上升到民众觉醒的高度,认为国民的道德和素质提高了,政府行政能力必然有所改观 。如,他认为,深藏于国民之间的劣根性,尤其是民间先贵后富的价值取向,在官员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是导致腐败泛滥和民族沦亡的重要原因 。(张程远)
十首家国诗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国,
我国古代士人,虽为文士,
亦有许多有志之士,心系家国 。
今天,给大家推荐十首家国诗词,
体会诗词中那份亘古不变的情怀 。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起兵反秦,最后建立西汉王朝,当国家平定之后,他却有着深深的忧虑: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刘邦期待着有志之士来保疆卫土,实现国家永远的安定 。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植虽为一个文士,却心怀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首诗塑造边塞游侠奋不顾身、不畏牺牲的卫国精神 。
自古志士多悲壮,上了战场,父母也顾不上了,更何况妻儿呢?当国难当头时,只有忘记个人,英勇献身,看待死亡,就像看待回家一样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杜甫虽然是一个文人,自己过得也不好,但是,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充满关怀,这种精神让人敬重 。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破碎,杜甫看着这一切,悲从中来 。
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每一个普通人对国家的关切,才能成就生生不息的民族 。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保家卫国少不了戍边的将士,当戍边的将士们“醉卧沙场”时,那种豪迈与旷达表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