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的由来-南丰以前叫什么( 二 )


1912年儋州改为儋县,中和里便是儋县县治(后人称为老州) 。1920年中和里地方官吏与周边31里群众矛盾激化,以开水为名,攻入州城,中和州城被毁 。三年后中和重建,儋县县治也迁往敦教坡(后来的新州镇) 。
在此后公社运动中曾划属新州公社,后为中和区,1987年正式改区为镇 。从公元622年至1921年中和镇一直作为儋州地方行政中心历时1300年之久 。
中和旧址武定门
白马井镇
“白马井”的由来在隋唐就有文字记载,据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师南征,来到此地,海南正值久旱无雨,天气酷热,长途跋涉的士兵和马匹都饥渴交加 。
全军正值焦虑之时,将军身下白马用蹄子踹掘草地的地方,喷涌出了甘泉,解除了军队的饥渴之患 。后人在泉地掘井,并命名为“白马井” 。
1932年民国21年,白马井为儋县第五区区共所驻地,1958年成立白马井公社,在1981年取消公社体制后,恢复为白马井镇 。
长坡镇
康熙年间约1722年,此地设墟 。因为当时地处坡地,而且坡长10里,所以称为“长坡墟” 。解放后1987复区为镇 。
王五镇
据传,在公元1566年(明代嘉靖年)前后,王姓,黄姓和伍姓三家移民在这里开业谋生,当时人民称他们为“王伍”或者“黄伍” 。久而久之,“王五”便成了地名,并沿用至今 。
后来人们慢慢汇聚于此,形成了墟镇,随着发展,王五集市从明清两朝开始便十分的繁华热闹,也留下了“东嘉积,西王五”的辉煌历史 。
在1958年曾与中和、长坡、新州合并为新州公社,后期改为王五区,在1987年王五正式改区成镇 。
排浦镇
清代中叶,如今的排浦中心小学附近有一个叫福贤村的村庄 。当地村民以“小排”(舢板)出海打鱼为生,当小排集中停靠在岸边的时候人民称为“浦”,于是乎便将福贤村称为“排浦”(指舢板停泊在水边) 。由于居民多为附近田头村人,也有人成为“田头墟”
1819年,排浦墟属儋州32里中的同庆里,1959年独立为排浦公社,后改为区,1987年正式改为排浦镇 。
海头镇,
明代洪武年间,知州叶世华设安海司巡检署于大村铺(今海头那历村)与滩田(今海头南港村)之间的北高墩上,1730年改为薄沙司(清朝的军事据点),次年改成薄沙汛,驻兵布防 。就在港外,有一珊瑚礁高出海面,形状如人,有人称为“海头” 。后人因此也这样称呼 。
1819年,海头属于儋州32里之一的德庆里 。1932年,海头为儋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为防海盗,儋县公安分局设在港口镇(又称海头镇) 。1957年撤区并乡时候称为海头乡,1987年正式恢复为海头镇 。
大成镇,
大成镇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属于儋州32里中的南太平里,1926年值钱,镇址附近有调南市,衰落后建立了塘源市,生意还是不景气,最后于1926年8约15日于现址建立“大成市”,取大吉大利,大成大就之意 。
1932年大成市属儋县第四区正太平里,区公所在大星市 。1987年正式定为大成镇 。
南丰镇,
清朝中期称为南通,清朝末年改为南丰,历来市黎族人民与汉族任命物资交换的集镇 。
1953年南丰曾归为临高县第五区,此时为南丰乡,1957后才规划进新建立的那大县 。1987年正式为镇,镇政府位于南丰街 。
南丰松涛水库
和庆镇,
相传,1878年(清朝光绪四年),客家人与临高人发生节分,持械斗殴,后来官府出面进行了调停和解 。为了庆祝此事,该地方就命名为“和庆” 。1890年才正式在此地设墟 。
1918年来自美国的牧师王道琼就在和庆墟上设立了福音堂 。
解放初期和庆属于临高县第五区,1957年才划为那大县的和庆区,1987正式改区为镇 。
和庆拱桥
三都镇,
公元前110年前(西汉元封元年),儋耳设郡,郡治就在高麻都南滩浦,就是现在的三都镇旧州坡,公元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高麻都人符确金榜题名独为海南第一个进士 。
1512年(明正德七年),儋州仁丰乡除了高麻都,还有曾刘都和薛官都,一地三都 。1939年区公所和墟镇才正式迁徙到现在的地址,并取名“三都市” 。1987年正式改为三都镇 。
三都旧州村委会儋耳郡治遗址
干冲镇,
相传,明代有黄,沈和邱三大姓氏的**移民在该地海滨一带落户,以渔业为生 。在捕鱼的时候,趁着退潮,在潮间带用石头垒一个近乎百亩的半圆形围墙,简称“冲” 。涨潮时,鱼虾随着海潮进入“冲”内;退潮时,“冲”里面的海水一并退去,“冲”里水干了,留下无法逃离的鱼虾在滩上 。所以,人们都盼望退潮干冲,以捕捞鱼虾 。于是此地取名为“干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