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蠊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德国小蠊是怎么滋生的( 二 )


中国科学家揭示蟑螂“恋爱”的奥秘3*客户端讯(牟方婷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林洁)蟑螂恋爱的性吸引力从何处来?蟑螂有没有“魅力” , 哪些因素说了算?近日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和技术研究所李胜教授团队 , 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蟑螂性吸引力的奥秘 。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 。
近日 ,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揭秘蟑螂性吸引力的奥秘 ,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做实验 。牟方婷/摄
两性吸引是动物性选择的驱动力 。德国小蠊是蜚蠊目最为常见的世界性家居害虫 , 其性行为特征鲜明 , 性信息素组分明确 , 是研究两性化学通讯机制的良好模型 。此次研究系统揭示了德国小蠊性别和年龄特异的性吸引力产生的分子机制 , 为理解动物性信号的产生和复杂调控提供新的见解 。
为什么只有雌虫合成性信息素?李胜教授团队综合利用行为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和生信分析手段 , 筛选并鉴定出德国小蠊CSP合成途径关键的限速酶基因CYP4PC1 , 验证出其仅在雌虫表达 , 且表达量随性成熟过程持续上升 。该基因在雌虫触角和翅中高表达 , 推翻了以往“腹部皮肤下的绛色细胞是CSP合成的主要场所”的观点 。
李胜表示 , 该理论成果回答了为什么性成熟的雌虫具有更高的性吸引力、为什么雄虫不吸引雄虫的问题 , 并且提出了动物性吸引力调控的理论模型 , 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动物如何具有性别特异且高水平的性吸引力 。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操作 。牟方婷/摄
研究团队表示 , 该成果理论意义重大 , 为干扰德国小蠊求偶交配为目标的防治策略(害虫行为调控 )提供一系列分子靶标 , 提出性吸引力分子调控的理论模型(“刹车-油门”模型) , 为理解动物性信号的产生和复杂行为调控提供新的认识 。
据悉 ,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副研究员陈楠和硕士研究生刘勇君为论文第一作者 , 李胜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永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 华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和通讯单位 。
责任编辑:邱晨辉
来源:*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