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心理学教授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心理学50条读心术( 二 )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有一段话指出了这个根本性的原因:
只要对某一时期的某一专业作一番周密的历史研究就会发现 , 各种不同的理论在用到概念、观测、仪器方面时 , 就有一套一再重复的、半公式化的解 。这就是在教科书、讲演和实验室的实验中所表现的科学界规范 。相应的专业界成员用这些规范进行研究和实践 , 就可以尝到本行的专业 。
功成名就的弗洛伊德就试图建立这样的科学范式 , 在他的理论的指导下让荣格和阿德勒进行研究和扩展 , 但是这样的研究和扩展只能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有效补充 , 却不是创新 。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 老师给你一幢楼 , 这幢楼看上去很结实 , 但是需要不断的装修 , 但却不能出这幢楼重新盖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楼 , 若是没有创新精神的人 , 估计就安心在呆在这幢楼里 , 可以专心的玩一辈子 , 但是这样的玩笑并不适合想要成为大师的人 。
所以这三人的决裂成为了必然 。
弗洛伊德和荣格曾经有过一段甜蜜的蜜月期 , 由于两人岁数相差较大 , 可以说是一种类似父子的关系 , 1910年的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 ,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再三坚持 , 荣格当任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 。在这段蜜月期中 , 弗洛伊德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 , 亲切地称荣格为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 , 并称荣格是他的“长子” 。

世界著名心理学教授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心理学50条读心术

文章插图
但是 , 正如当思想的深刻性慢慢影响荣格时 , 荣格与费洛伊德的决裂不可避免的到来 , 正如荣格在他的自传中说道:我慢慢认识到 , 弗洛伊德和我对于理智的态度 , 其差异是多么深刻(后者强调性欲对一个人的影响) 。
荣格还说到弗洛伊德经常作出种种暗示 , 表示他把我看作他的继续者 。这些暗示使人不下了台......第一 , 这种事情不合我的天性;第二 , 我不想牺牲我思想的独立性……
其实最重要的则是第二点 , 思想的独立性 , 因为荣格对于一座大楼如何建造慢慢会有自己的想法 , 而弗洛依德却认为这些想法是无稽之谈 , 不应该偏离自己研究的方向 , 最终在1914 年 , 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职务 , 标志着与弗洛依德的正式决裂 。
荣格与费的决裂使他长时间处于无所适从之感 , 最终在对潜意识的解析基础上 , 荣格寻找到了出路 , 正如荣格自己说的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界定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和阿德勒的观点的各个方面 。
心理学的一代大师就此炼成 , 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心理学道路来 。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决裂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 但是并不是如同费和荣格的那种关系 , 相对而言在心理学界都拥有一定的地位 , 两者可以看作是合作者 。
阿德勒和弗是同时代的人物 , 据说他读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一书 , 就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所论观点的论文 。由于这个原因 , 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 并当选为该协会主席 。
但是这样的蜜月期并没有延续多长 , 因为阿德勒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 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 , 在1910的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 ,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第一次公开争辩就始开始 , 和后来与荣格决裂的原因差不多 , 弗一直坚持性欲及儿童时期的阴影对于未来人生的影响重要性 , 而阿德勒则关注于人本身 , 是当下决定着未来 , 这种理论可以在他的专著《自卑与超越》中看到 。
换一种说法 , 弗坚持的是原因论 , 现在的人生是由过去决定的 , 如现在性格怪癖可能与儿童时期受到的父母的漠视或是恶意带来的 , 而阿德勒是目的论 , 认为是自己想要这样 , 是当下选择的这样 , 是一种自我目的性导致的 , 与过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
1911年 , 阿德勒辞去精神分析研究协会的主席职位 , 并退出该协会 , 组织了自己的协会 , 即个体心理学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