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鱼是什么鱼究竟 石首鱼是什么鱼( 二 )


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
黄唇鱼又称金钱鳘 。非常少见,一些渔民捕鱼一辈子也没见到过,可遇不可求 。天价土豪鱼,全身都是宝,世界上最贵的食用鱼应该就是它了 。
那些年被吃衰的江河湖海鲜:悲催的石首鱼三兄弟3五月上旬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权威报告指出,地球上800万种物种中,有100万种因人类活动面临灭绝威胁 。2015年有三分之一的海洋物种被过度捕捞 。
作为一枚吃货,你也许会问,这些数字,和我有毛关系?
嗯,如果翻译一下,按这种物种灭绝速度,也许将来你就再也吃不起甚至吃不到鳗鱼饭、蒸江刀、莼鲈羹、芽姜炙鲥鱼、葱香野生大黄鱼了呢?如果味蕾记忆的鲜美一去不回,他日再面对故里的好山好水,乡愁中会不带几分怨念吗?
会不会一边流泪水,一边流口水?
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联合国的报告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减少、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和污染,而过度捕捞是导致渔业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之一 。
作为一枚吃货,我们不仅应该对食物的口味、自己的体重负责,也应该对食物的来源报以敬畏之心,比如有选择的吃,不吃濒危物种,少吃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大的种类 。
这也是海鲜明鉴的宗旨所在,为负责任的吃货们提供一份负责任的可持续水产消费指南 。
海鲜明鉴公众号开篇,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历史,数一数这些年被我们吃光(衰退)的江河湖海鲜 。打头第一篇,先从悲催的石首鱼三兄弟说起 。
之所以要从石首鱼开始“吃衰”系列,是因为,它们太具有代表性了!因为肉质鲜嫩,因为鱼鳔(确切的说是干鱼鳔),石首鱼三兄弟——大黄鱼、黄唇鱼、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在近半个世纪几乎惨遭灭门之灾 。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
石首鱼是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约160种鱼的统称 。一般为底栖,肉食性,大部分分布暖海或热带沿海,少数生活于温带或淡水水域,偏好昏暗的光线及稍混浊的水 。本科鱼大都具有洄游性,产卵期期时才集体游向浅水区,幼鱼常成群聚集在内湾及河口区 。以虾、小鱼为食 。
500G重大黄鱼的耳石 。摄影:李玉强
石首鱼科成员头部有特大的石灰质耳石(otoliths),故本科成为「石首鱼科」 。本科多数种能借助腹腔两侧的鼓肌收缩,压迫内脏,使鱼鳔起共鸣室的作用,使声音扩大,生殖季节声音较大、更明显,用以向异性发出求偶信号 。故英文名意“鼓鱼”「drums」或“鸣鱼”「croakers」 。
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大黄鱼(上面的耳石就是这条鱼的) 摄影:李玉强
大黄鱼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北方俗称大黄花鱼 。大黄鱼只分布在我国黄海南部至东海,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 。成鱼通常体长40-50厘米,重0.5-·1公斤 。大黄鱼是我国海域最重要的传统经济鱼类之一,曾经的东海四大海产之一(另外三种是小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和带鱼) 。
今天的野生大黄鱼,已经成为天价水产的代言人,从去年的上海天价菜单的天价大黄鱼,到宁波一条大黄鱼抵一辆车的新闻,谁能想到40多年前一斤只卖五六分钱的大黄鱼还是需要国家号召购买的“爱国鱼” 。
这期间的转变,和历史上对大黄鱼的灭子绝孙式的过度捕捞直接相关 。
作为曾经的主要暖温带近海中下层经济鱼类,大黄鱼有明显的集群越冬、生殖、索饵洄游的习性,从而形成春秋两度鱼汛 。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 。它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 。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 。在生殖季节鱼*****出“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 。这种发声一般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在生殖时期则作为鱼群集合的信号 。中国渔民早就以此习性判断大黄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从50年代末期的敲罟作业(利用敲击声波震昏鱼群)到帆船作业,再到大量围捕江外和舟外越冬场的大黄鱼 。随着捕捞效率的节节攀升,我国东海的大黄鱼的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历史性高峰之后,一路下滑 。
自1977年起,浙江的猫头洋、大目洋和福建的官井洋等大黄鱼产卵场已不能形成渔汛,80年代中期起江苏省吕泗洋、浙江省舟山渔场的大黄鱼最主要产卵场岱衢洋和大戢洋等产卵场渔汛也都消失,大黄鱼剩余群体已经消亡殆尽,提早性成熟的补充群体也寥寥无几 。大黄鱼产卵场惨遭人为破坏,大黄鱼资源至今仍然处于衰退枯竭状态 。今天我们吃到的大黄鱼,绝大多是养殖的 。少量捕获的天价野生大黄鱼也大多是增殖放流或从网箱逃逸的养殖个体,野生大黄鱼的种群重建迄今尚未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