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剃刀原理内容 奥卡姆剃刀原理 人民日报评奥卡姆剃刀定律( 二 )


2005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较少权威机构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给予支持 。身单力薄的张弛遭到了很多误解 。“有网友说我是被运营商收买的黑心专家 。”他回忆道 。
但质疑和误解并没有浇灭张弛的“打假”热情,反而激起了他的胜负欲 。“科普本就是要祛魅的 。”张弛坦然地说道 。
他开始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报告、上各大平台科普、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架”……想尽各种办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既定认知 。
十几年过去,大众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危害”观点的接纳度明显提高了,这是张弛最满意的一件“科普作品” 。
5G基站正在铺设,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谣言又是一个个潜伏的危机 。张弛已经做好了斗争准备 。“这是一条不会停止的道路 。”张弛说 。

奥卡姆剃刀原理内容 奥卡姆剃刀原理 人民日报评奥卡姆剃刀定律

文章插图
2019年11月,张弛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9年会上做主题演讲 。
(小标题)“共鸣、洞察、互动”,科普的三件利器
作为播放破亿、粉丝超千万的科普届大IP,张弛有着一套自己研磨的科普方法论,他总结为三点,即“共鸣共情”“洞察扭转”和“网友互动” 。
“让老百姓动情,这才叫成功 。”针对“共鸣共情”这一说法,张弛形象地解释道 。
在做科普选题时,张弛一直强调,首先要迎合大众口味,走“群众路线” 。部分网上冲浪的百姓不具有学习目的,他们寻找的是共鸣与共情 。
讲子女教育、收入买房的话题,总要比讲量子通信叠加原理的话题更受欢迎,张弛举例道,因为日常生活的话题会引起绝大多数人们的共鸣,而学术的讨论只限制在专业人士的一小撮人 。
放下专家的“架子”,带着和大众一样的情感,表达出他们想表达却没能力表达的东西,得到认同和关注,这便为科普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儿 。
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后,科普内容“隆重出场” 。洞察到大众抽象且错误的认知所在,用最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扭转他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让他们理解且信服 。
最后的收尾工作至关重要,那便是与网友互动 。
张弛曾遇到过科普文章阅读量很高但零评论的情况,这让当时的他很不解 。于是他问了一个粉丝:“我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怎么没人吭个气儿?”
粉丝回复道:“你写这么好,这么正确,我们不敢说话 。”
粉丝的回复瞬间把张弛点醒,他开始琢磨出一个名为“下钩子”的写作方法,即每一篇科普文章都用一个问题作为结束 。
但是问题也是有讲究的,比起“你怎么看?”这种说错了容易被嘲笑的问题,“你更喜欢哪个?”这种无门槛的问题更容易引起网友的讨论,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都不会丢脸 。
“现代的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动,你看的帖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底下的网友怎么说 。”张弛总结道 。
三个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张弛特有的科普“三大利器” 。
“我想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教会同行们怎样做科普” 。这套方法论,张弛仍在不断地尝试和打磨,希望沉淀出最完美的模样传递给其他的科普人士 。
奥卡姆剃刀原理内容 奥卡姆剃刀原理 人民日报评奥卡姆剃刀定律

文章插图
近几年,张弛坚持做科普,获得了首批“海淀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网络知名人士分会理事”等多项荣誉 。
(小标题)“科普是讲给外行人听的”
“专家教授们的科普做得太高冷了,这是给同行讲的,不是给外行人听的 。”谈及现阶段科普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张弛首先提到 。
说到这里,张弛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受邀去“诊断”一部警察宣传片,因为片子的反响不佳令制作人很是费解 。
看完片子后,张弛问了一句话,“为什么镜头里警察不打犯人的腿而打的是胸腹呢?”
制片人理所当然地回答道,“腿作为活动目标很难打中,当然是相对固定的目标更容易瞄准 。而且打腿没有打胸腹的停止作用大 。”
张弛当然都懂,但是对于没有行业常识的普通观影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很多共情点就会被走马观花地忽视掉 。
这虽然不是做科普的故事,但也反映了很多“行内人”做科普时的潜意识——这些知识“显而易见”,用不着科普 。
然而在科普过程中,恰恰不能把行业常识当作“众所周知” 。张弛说,对于无专业常识的群众来讲,“显而易见”便意味着“不知所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