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为而为之( 二 )


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过程中 , 周瑜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其计画又高我一头” , “此人见识胜吾十倍” , “孔明神机妙算 , 吾不如也” , “此人如此多谋 , 使我晓夜不安矣”等话 , 可见周瑜也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 , 再加上周瑜本人有气量狭窄的弱点 , 因此 , 气死周瑜就是必然的 。至于蛮方的孟获 , 属于尚未开化之人 , 他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 。因此 , 虽玩孟获于股掌之间 , 七擒七纵 , 也并不值得炫耀 , 因为孟获与诸葛亮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对手是司马懿 , 而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谋不相上下 , 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 因此 , 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绝”津津乐道 , 认为诸葛亮不但自强不息 , 而且用兵如神 。
网络配图
诸葛亮六出祁山地图
若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过程来看 , 他确实表现出了“绝”顶的智慧 , 但是 , 若从六出祁山的结果来看 , 诸葛亮六出祁山 , 却六次失败 , 从当时及后来的情况推测 , 即使诸葛亮不是“出师来捷身先死”的话 , 他以后的多少次出师都很难成功 。那么 , 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之举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 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对六出祁山的两种不同看法 。
1.自强不息 , 用兵如神
诸葛亮所创造的这些奇迹 , 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 古往今来 , 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 , 他的名字也成了智慧代名词 。诸葛亮的智谋 , 不但在军事上为人们所效仿 , 而且在各行业中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正因为如此 , 人们一直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给以高度的评价 , 并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精神当做自强不息的动力 。
2.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 , 既要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目的 , 也要看这件事情的结果及影响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是什么呢?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兴复汉室 , 还于旧都” , 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消灭曹魏集团 , 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结果如何呢?只有两个字 , 这就是“失败” 。也就是说 , 他每次都是以胜利开始 , 以失败告终 。他自己在给后主的遗表中也承认:“兴师北伐 , 未获成功” , 诸葛亮素有神出鬼没之智 , 为什么六次伐魏都没有成功呢?
《三国演义》对这六次失败的原因是这样交待的:第一次因马谡街亭失守;第二次因军中无粮;第三次因得知张苞身死 , 昏绝于地 , 卧病不起;第四次因苟安布散流言 , 后主疑心 , 下诏宣回;第五次因李严谎报东吴欲起兵攻蜀;第六次因诸葛亮病死军中 。我们不难看出 , 书中把造成伐魏失败的直接原因 , 都被归结为他人的 , 偶然的因素 , 诸葛亮本人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 。那么 , 诸葛亮该不该为失败承担责壬呢?这就要看诸葛亮的整个战略决策是否正确 。如果整个战略决策正确 , 即使局部出现一点小的失误也可以补救;如果整个战略决策错误 , 即使一时打了几个漂亮仗 , 也无济于事 。在每次出师之前 , 大臣们也总是极力劝谏说:“北方旺气正盛 。”“丞相只宜谨守 , 不可妄动 。”诸葛亮自己也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 , 量臣之才 , 故知臣伐魏 , 才弱敌强也 。”(见第九十七回)可见 , 诸葛亮也承认伐魏不可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