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未葬清东陵之谜:因并不是乾隆指定?( 二 )


群臣果然不负厚望,一番引经据典,使雍正的意图得以顺利实施 。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易州的泰陵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宫被安葬于泰陵地宫 。至此,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历史在这里无声地拐了弯 。那便是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的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和位于北京以西125公里的易县境内的清西陵 。清朝帝王的陵寝开始以京师为坐标,分为两大陵区,东、西二陵区相距250公里 。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曾费尽心机、历尽风险得到皇位的雍正,刚刚坐了十三年皇帝,便驾崩于圆明园,后葬于易州泰陵地宫 。
关于雍正的死因,因史书没有记载,讳莫如深,因而不免使人疑窦丛生,传闻颇多 。来自民间的传闻一是被吕四娘刺杀身亡,并将雍正的头颅割掉带走,臣僚们在为其入葬时,铸了一个金头安在雍正的尸身上,以此算完尸入葬了 。一是中毒丧命,当天下午雍正尚在圆明园宫中与臣僚议事,晚间忽然暴病而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驾崩后,皇四子弘历奉遗诏继承大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 。乾隆登基,对雍正的暴卒之因没有查问,以后历朝对此都讳莫如深,不能详考 。要彻底解开这一悬案或要亲眼目睹雍正是否以金头组合全身而入葬,只有打开雍正本人的泰陵才能真相大白 。而这泰陵本身的来历又是一个历史谜团 。
关于这个谜团,民间的传闻是,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随之又弑兄屠弟,不免心中有愧,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因此决定另选陵址,竟不顾祖制,跑到北京西郊的易州独自建起陵寝来 。这样远隔几百里的康熙就对他无可奈何了 。是耶,非耶?还有待历史学家继续考证 。
自从雍正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而埋骨于京西易县境内后,登基不久的乾隆也跟随其父,派臣僚在西陵区域选择万年吉地 。当吉地选好后,乾隆却突然改变主意,又派臣僚到东陵选择 。
乾隆七年,大学士三泰、果毅公讷亲、户部尚书海望,会同钦天监监正进爱等进入东陵区域勘察地形 。数日后相得胜水峪“龙盘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 。乾隆览过绘图后,甚是满意,并诏旨于第二年二月初十日动工兴建 。至此,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在雍正朝拐弯之后,又在这里改道分岔 。长河的主流从此一分为二,一条支脉流向东陵,另一条流向西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葬丧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 。如此做法的思想脉络和内在干系,主要的是乾隆考虑到,若从自己之后起,历代皇帝都葬于西陵,那么东陵必然有香火渐衰,冷清无助之感,日久定会荒废不堪 。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才做出了这一抉择 。关于这一点,乾隆在六十一年(1796)将皇位让于其子嘉庆时,在十二月二十日的谕旨中说的很是明了 。
乾隆的诏谕除说明他将寿宫选在东陵的原委外,还做了“兆葬之制”的硬性规定,即若父在东陵,则子在西陵;父在西陵,则子在东陵 。也就是说雍正在西陵,乾隆应在东陵,而乾隆在东陵,他的儿子则在西陵,他的孙子应选东陵,以此类推,不可违旨 。当这个东、西二陵兼顾的设想出台后,乾隆惟恐哪位不肖子孙像他父亲那样独出心裁,东、西二陵都不选,另立门户,再选出个南陵或北陵,这样他设想的“兆葬之制”势必被打破,造成老虎拉碾——乱了套的混乱局面 。为此,他又专门做出规定,非东即西,不能再随便另选陵址,这样就断了后世不肖子孙别出心裁的念头 。所有这些,在体现了乾隆顾全大局的同时,也完全可窥到他当时在处理这类事务上的良苦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