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熊几个月智商才会长进(16)



毕竟 , 尽管他风风雨雨在山里转悠这么多年了 , 但事实上 , 关于“野人” , 实质性的进展可以说还是没有 。而“野人”之谜又是那样的吸引人 , 一有风吹草动 , 媒体就总是一通不分清红皂白的爆吵 , 往往把事情弄得很卡通 , 弄得象杂耍 , 往往把人弄得很被动 。所以 , 张金星说:我们还是少说多做得好 。
我们一起穿越阴峪河峡谷的时候 , 也曾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脚印 , 这当然很可能就是“野人”留下的 。——鄙人我是首次看到这奇怪的东西 , 有点压抑不住的激动 , 而张金星一直淡淡的表情 , 甚至为节约胶卷都懒得拍照 。这样的奇怪脚印 , 他已经看到过一、二千个了 , 对他早已不新鲜 。
有人问他 , 你老兄在神农架转悠七、八年都没有看到“野人” , 不正说明神农架根本没有这东西吗?
对此 , 张金星说:过去学者们认为 , 任何一个动物群体要能够繁衍生存 , 必须有一定的种群、数量 , 否则便必然要灭绝 , 而认为“野人”不存在的根据正在于此 。因时至今日 , 虽然我还没有任何“野人”存在的决定性实物证据 , 没有抓到一个“野人”活体 。但现有许多事实证明 , 数量稀少的动物仍可能生存下去 。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 , 野外生存仅数百只 , 而且相隔很远 , 不可能相互繁衍、杂交 。一个小的区域仅有那么数十只、甚至更少 , 不也一样生存繁衍?所以 , 面对神农架的千沟万壑 , 一时难觅“野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
在阴峪河峡谷那个开满杜鹃花的山坡 , 张金星坦然答曰:“……‘野人’之谜 , 也许不会在我的手上揭开 , 但我相信 , 我身后的人 , 更专业的人 , 一定会揭开它 。我积累的资料 , 记录的数据 , 走过的弯路绝对会有用处 , 会对他们有帮助 , 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 这就是我对这一事业所尽的责任……”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 , 在危机四伏地的丛林里 , 张金星却并不携带什么武器 , 甚至连一把象样的刀都没有 。我问张金星:那你碰到危险怎么办?如果你碰到了“野人”你会怎么办?

对此 , 张金星有过精彩的总结:“……当你在考察中发现附近有可疑的声响、气味、脚印时 , 首先要注意隐蔽、停止动作、仔细聆听、辨识确认方向、观察周围环境、地形、风向等情况 。尽量逆风隐蔽轻轻靠拢 , 不应过早惊动它 。(过去 , 许多人看到“野人” , 不是惊慌失措 , 就是大喊大叫 , 以致“野人”跑掉了 。)当你看到其踪影时 , 要仔细辨认是什么动物 。如是猛兽等 , 不应莽撞上前 , 也不应盲目的逃避 。应选择安全的地方将自己保护起来 , 静态观察是什么动物 , 想办法拍照 。如是“野人” , 仔细观察它的基本特征:是直立行走还是爬着走 , 有多高、有无尾巴、上下肢的比例、颜色、毛发的长度、头部及整体形象等 , 它在干什么 。共有几个 , 并拍照 。然后逐步靠近 , 并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 (如多人 , 可做包抄、直接捕获)相应察看周围地形 。到离它十米处 , 应停止前进 。并用友好的姿势引起它的注意 , 进一步观察它到底有没有尾巴 。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特征 , 手、脚、头、身与人有何相似、毛色分布 , 是雄的还是雌的 。并注意其反应与表情 。如无敌对情绪 , 并不逃跑 , 便先自己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各种动作 , 引诱其产生兴趣 , 向你靠近(可做一些吃东西、蹲、坐或高兴、欢愉的表情及动作) 。观其反应 , 如仍静止不动、没有任何表现 , 再慢慢向其挪近 。但不应暴露出一些擒拿动作等 , 向其挪近应慢慢的一步一步挪进 , 密切注意其表情与反应 。靠近到三米左右 , 即应停止 。向其表现出极端友好热情的姿态 , 引起其兴奋、引诱其同你亲近 。而自己不应主动接近它 。可向其抛扔一些食物、水果等观察其接受否 , 如它肯接受或出现高兴时 , 再想法通它套近乎 , 逐步使它与自己没有任何隔阂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