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黑帮老大,杜月笙死后几十年几乎没人对他恶言!( 二 )


这个故事点明了杜月笙一生散财的逻辑 。实际上,杜月笙看淡钱财,“张眼吃亏”的胸襟,桂生姐黄金荣都比不上 。
他们更比不上杜月笙礼敬文人的气魄 。杜月笙一生都是个半文盲,但他始终钦重书生优待文人 。国学大师章太炎,自负帝王学的杨度,都是杜家常年资助的座上客 。他礼敬文人,交友为重,基本上不求回报 。杨度在杜府顶着记室(秘书)的名义,光拿钱,不干活 。非但不干活,杜月笙还替他搜集各地的州府县志,助他写作《中国通史》 。
对各路文人,他能帮的都帮 。对开口相骂的文化人,他一笑置之 。据说鲁迅曾亲口告诉自己的同乡:他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办刊物炮轰杜月笙“封建余孽”,每期必骂,杜却毫不在意 。有一次租界当局要去查封这份刊物,当巡捕的学生给杜报信,要给这位朋友“吃点苦头” 。想不到杜月笙摇摇头说:“算了吧,这班书蠹头,何必叫他们到捕房里去受罪 。你们还是给我前门喊喊,让他们后门逃脱拉倒啦 。”那本杂志复刊后,再也没有骂过杜月笙 。
至今没有人谈过鲁迅和杜月笙有什么交集 。不过冥冥中两人似乎有着一种古怪的缘分 。抗战期间杜月笙避居香港,四年里宾馆住房中一直放着一套《鲁迅全集》 。
杜月笙未必佩服文化人的见识 。他养着章太炎这样的名士,却从未听说他曾问政问计于这些书生 。在他心里,可能他们都是有点迂腐的“书蠹头” 。可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友天下士”的态度 。这或许是他养名的手段 。他死后几十年里,和他有过交往交集的写字人,几乎没有一个对他口出恶言 。他的故事开花散叶,成为一个传奇,也许就种因于他礼贤敬士的风度 。
书生迂腐、短视、不懂事,会有种种毛病——可是有一点确凿无疑,历史是书生写的 。书生文人的好恶,可以决定任何人物的生前风评身后定论 。杜月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反面的例子更多,历史上虐待迫害书生的人物,没有一个能留下好的名声 。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