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昔日李白游庐山瀑布作了一首名诗《望庐山瀑布》,中唐徐凝惊为天人,暗中将其编造成了自己的作品 。后世苏轼发现徐凝诗中的“猫腻”,撰诗怒斥徐凝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文章插图
跟着,苏轼一口气写了六七首关于庐山的诗,其中一首便是著名的《题西林壁》 。这一首诗与李白诗的创作思路完全不同,但是同样久负盛名,被后世传诵千年 。
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诗歌意译:日光照射到香炉峰顶上,云霞变成了紫红色,山峰仿佛是一只巨大的博山炉,徐徐袅袅倾吐出香烟 。
远远地看过去,庐山瀑布好像高挂于山崖之上 。流水自三千尺的峰顶向下奔腾,好似银河穿越九重天障,流泻到人间 。
李白少年时代曾经有十数年时间隐居于深山 。读书之余,喜欢四处游历,写了不少山水诗篇 。入蜀之后,过荆门、去江夏,游湘岳,最后就去了庐山,写下了这首诗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文章插图
这一首七言绝句充分显示了李白过人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描写能力 。把庐山的香炉峰直接想象成了一只巨大的博山炉,云霞则成了袅袅的香雾,瀑布则被比成了“银河落九天” 。
李白还有一首古风叫做《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当中对庐山的全景及瀑布的描写更为具体,他在诗里形容瀑布流水是“银河倒挂三石梁” 。
从天空中俯瞰庐山山水,则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非常之壮观 。但是讲到对瀑布美景的刻画,则不如前面提到的那首七绝 。
《望庐山瀑布》除了有过人的想象力之外,用字也非常凝练 。其中第一句里面的第五字“生”和第二句同一位置的“挂”字用得巧妙,深受好评 。
“生”字把死景写活了,而“挂”字又是把动景往静处写 。第三句再写瀑布的动景,这样就达到了动静结合的目的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文章插图
诗的二、三句都是实写飞瀑,而首尾二句又都是虚写的比喻,于是又有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实在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
相传,中唐的徐凝看到李白这一首诗后非常惊艳,于是模仿李白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他在诗中把瀑布的水流比作“虚空落泉千仞直”,意思是瀑布的流水从虚空中降落,像千面刀峰一样笔直 。
白居易认为写得非常妙,据说徐凝也因此得中解元 。苏轼看了徐凝的诗以后,认为徐凝的《庐山瀑布》全文有借鉴李白七绝的嫌疑 。因为徐凝诗中的比喻,完全是在模仿李白 。
李白把瀑布比成银河倒泻,他就改成“虚空落泉”,事实上只有用词不同 。然后,徐凝在诗中将瀑布比作“白练”,苏轼认为很老土,于是写诗骂徐凝说:“飞游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自从李白作《望庐山瀑布》后,多少诗人跟风写庐山瀑布的风光,尽都是在吃李白口水沫罢了 。拾人牙慧,还要到处显摆,苏轼表示自己非常看不惯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文章插图
于是他自己游庐山,一口气写了六首诗,最后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和李白那一首七绝一样,这两首诗都是我们小时候背过的名篇 。
二、苏轼的《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诗歌意译:庐山有七岭,横看合一峰,远看、近看,山崖的高低都不相同 。你不识得它真实的面貌,是因为你正陷入青山的包围当中 。
苏轼这一首诗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思路完全不同 。李白发挥自己超凡的想象力,极力描写了瀑布的景色 。
苏轼这是由写庐山的景色开头,最后把诗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上,造出了一则名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文章插图
《题西林壁》这一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当时苏轼从黄州被调到汝州(河南的临汝)当官 。当时苏轼已经47岁,经历了很多打击之后,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
他慢慢开始接触到禅学,经常思考人生哲理 。这一首诗就是他游完庐山后最后下的总结,题写在西林寺的墙上,所以才叫《题西林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