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陈远秋:摩托车上建起“流动诊所”

20岁选择做村医,19年坚守与奉献,行医路上洒下的汗水,浇灌着乡亲们的健康。
陈远秋是绥阳县旺草镇蓉江村的一名村医,她每天手提药箱,走村串户,穿梭在乡间小路,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守护着父老乡亲的健康。在村里,大伙一提起这位80后的村医,都不禁竖起大拇指。

绥阳县|陈远秋:摩托车上建起“流动诊所”
文章插图

图为绥阳县村医陈远秋手提药箱,走村串户,穿梭在乡间小路上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李艳摄
大家都叫我“小秋”
“小秋,你在忙什么呢?给我拿点药呢!最近老是出汗水。”一大早,随着第一位病人的“造访”,陈远秋开启了她一天的工作。
陈远秋所在的卫生室,由3间小平房和简单的办公设施组成,虽然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她也是这里唯一的乡村医生,不仅要承担着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还要配合做好健康扶贫、疫苗接种、新农合政策宣传、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等各项工作。
虽然有苦有累,但一袭白褂上身,陈远秋一穿就是19年。2002年,刚从中专毕业的她就选择回到了故乡蓉江村做一名村医,其中的原因和她小时候的一次经历有关。
“在我小学时,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导致我父亲的病被耽搁得很严重,最后送到遵义医学院去手术才好了。”陈远秋回忆,从那时起,她的心里就撒下了学医的火种。

绥阳县|陈远秋:摩托车上建起“流动诊所”
文章插图

图为绥阳县村医陈远秋手提药箱,走村串户,穿梭在乡间小路上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李艳摄
忙完了上午的坐诊工作,陈远秋赶忙收拾好药箱,背上血压计和血糖仪等医学仪器就出门了,因为昨天她和村里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约定好了,今天要上门去给他们开展随诊。
蓉江村被穿流而过的芙蓉江一分为二,连接村卫生室和河对岸的道路是一座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吊桥,这座吊桥高十米有余,每次仅能供10人同时在上面行走,年轻人走在上面尚感摇晃,老年人更是望而生怯。
“这个桥走起来很摇晃,有些老年人本身血压高或者头昏,在桥上走起晃来晃去的就有点怕啊,他们就不太敢走。”为了解决部分老年人不敢过桥看病的苦恼,陈远秋主动开口应允:只要老人们有诊疗需要,一个电话她就随叫随到,无需他们跑腿到卫生室。
爱的作用是相互的,陈远秋像亲人般耐心细致地上门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时刻关注他们身体状况的变化,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秋”。“只要你有一点不舒服,打电话给小秋,她隔会儿就来啦,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的关心我们。”说起陈远秋的好,村民李如蓉有夸不完的话。
摩托车上建起“流动诊所”
陈远秋的工作一半在卫生室,一半在大山里。
蓉江村村民居住分散,村卫生室又位于村子的末端,在1000余人的在家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年迈的老年群体,山高路远,给很多腿脚不利索的老人造成了看病难。

绥阳县|陈远秋:摩托车上建起“流动诊所”
文章插图

图为绥阳县村医陈远秋手提药箱,走村串户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李艳摄
为了让老年病患在家就能享受到诊疗服务,陈远秋就成了大山里的“流动诊所”。她特意学习了摩托车驾驶技术,路远的地方就用摩托车代步穿梭于大山之间,在最近的5年时间里就骑坏了3辆摩托车,无论刮风下雨,总是背着医学仪器上门随诊,用她一人的艰辛来换取众多乡亲的便利。
“叔,这是给你带的降压药,记得一天吃一次,一次吃一颗哈。这盒是治疗孃腰痛的活血止痛胶囊,一次吃三颗,要吃了东西再吃哦。”在众多老年患者中,最让陈远秋牵挂的要属6年前因脑溢血导致中风的周道合老人,老人今年已有77岁高龄,身子半瘫的他与老伴单独居住。为了给老两口送医送药,陈远秋骑着摩托车往返于他家一个来回就是两个小时,路途稍有不慎就会有摔入山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