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怛罗斯之战为什么会失败?又造成了哪些影响( 二 )


对于此战中交战双方的兵力问题一直是历代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毕竟这是当时东西两大帝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正面对决,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十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李嗣业传》是二万,《通鉴》是三万,《唐历》记载是三万) 。”,《新唐书.李嗣业传》记载唐军人数也是两万 。(资治通鉴·卷216)记载“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 。(即唐帝国边防军加藩属国的军队总共三万 。))个人认为,鉴于当时整个安西四镇总兵力不过两万四千人,还要分兵驻守重要城市,并且在怛罗斯之战的同时唐朝还在分兵进攻大勃律,所以此战高仙芝领兵至多三四万左右 。而阿拉伯方面因为是被动状态,虽然之前已开始集结军队,但总兵力应该也不过三万 。全部由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率领 。(网上所说二三十万是绝对不可能的,当时阿拉伯总兵力不过二十万,还要分兵对抗拜占庭帝国,怎么可能拿出二十万远征西域 。)
此战事实上这应该归为一场势均力敌的遭遇战,史册记载的此战战况也符合这个论断:“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 。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资治通鉴》载)可见高仙芝兵败关键原因在于葛罗禄的临阵倒戈(这也可能是之前杀降引发的化学反应)与之前双方预料的不同的是,这场战争的影响对西域并非决定性的,尽管在怛罗斯战役中高仙芝率领的军队损失非常惨重,但这种损失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唐帝国在西域的根本,更没有损害到唐朝的国力 。毕竟,在整个751年唐朝不但在中亚战败,而且在对契丹、奚和南昭的战斗都遭遇了失败,但由于战场都远离唐朝本土,再加上当时唐朝处于“开元盛世”的余晖中,因而唐的军事力量能够迅速恢复 。安禄山在752年又调集十万军队继续进攻契丹,杨国忠也在两年后再次发动对南昭的战争,封常清于753年远征大勃律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哥舒翰于753 年大破吐蕃,“悉收九曲部落” 。这些军事行动都证明,唐朝在751年的军事失败并没影响帝国的根基,怛罗斯的失败对于当时的大唐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小挫折 。而阿拉伯帝国在此之后也陷入了与拜占庭帝国的连年征战而无暇东顾 。两大帝国最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偃旗息鼓 。
事实上,怛罗斯之战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政治、军事而在于文化领域,因为它是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强势扩张时的一次最直接的碰撞,这场战役大致上厘定了两大文化区的地理界限 。从此葱岭以西为伊斯兰文化控制范围,汉文化难以逾越和施加影响 。葱岭以东中国的新疆、甘肃、宁夏地区为两大文化交汇处,伊斯兰文化以此为界,也难以大规模继续向东前进 。东西方的第一次碰撞最终以这种心照不宣的形式结束了 。泱泱华夏就这样继续安稳的度过了千年时光,而要见识更高级别的对抗和冲击则要等到地理大发现的另辟新径,乃至工业文明坚船利炮响起的的隆隆轰鸣 。
【唐朝的怛罗斯之战为什么会失败?又造成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