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史:美女昭君为何三年没有得到汉元帝临幸?( 三 )


甚至关于昭君的名字也不能确定 。一般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但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字不详 。根据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王昭君也不例外 。《汉书·元帝纪》第一次提到“王樯”时,这“樯”字是载运她离开家乡所用的舟楫相联系,即她是位船只载运而来的王姓姑娘 。后来《匈奴传》又称“王蜣”,都不是昭君的本名,只不过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 。《后汉书·南匈奴传》改为“王嫱”,才使其名统一起来 。“昭君”两字为封号,非官号,因出塞前夕,必须提高她的政治地位,才能达到和亲的目的,于是赐封为“昭君” 。久而久之,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征的称呼,被当成她的名字 。
另外昭君出塞的原因,也有许多争议 。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昭君耿直清高,不肯贿赂画工,于是画工把她画得很难看,自然引不起皇帝的注意和兴趣 。久之,渐生苦守掖庭之怨,恰巧匈奴前来求亲联姻,她便主动请求出塞和亲 。但后世有人考证,认为毛延寿画王昭君像的事不可信 。还有一说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胆识过人的宫女,为了摆脱宫廷牢笼的束缚,也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自愿应召,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 。这恐怕有些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对民间故事的曲解意味了 。还是王安石说得好:“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至于昭君后来不从胡俗,服毒自尽,这都是民间附会,和汉人对贞操观念的想象与苛刻要求有关,并非历史事实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怎样,或许只有无边的青草知道了 。
网络配图
三、为何王昭君忍辱三嫁匈奴单于后服毒自尽?
【秘史:美女昭君为何三年没有得到汉元帝临幸?】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 。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 。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 。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 。俩人的感情倒是不错,生育了两个女儿 。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陨,命断异乡,空留下一方青冢在阴山脚下、大漠深处遥望着南方的故国 。
嫁人,就是赌
欧洲人悲观,把婚姻说成男女“摸黑走路”,彼此既不清楚携手同行的是谁,也不知道气喘吁吁地奔向什么地方 。说俗点儿,赶上什么算什么,婚姻就是凑合,稀里糊涂地瞎过呗 。
婚姻,的确有点赌博的意味 。走投无路的王昭君沦落到了这一步 。见皇上,没门;待诏,等于慢性自杀 。好歹挪挪窝儿,总比现在强 。这一天,总算盼来了!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他附带了一个政治条件——迎娶汉女,自请为婿 。说来可笑,呼韩邪大约40岁,与汉元帝年龄相仿 。本来双方“相约为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好哥们儿,一旦结亲,单于岂不小了一辈?
匈奴原是汉朝的死对头 。公元前201年,汉朝开国不久,刘邦便率领32万大军对匈奴用兵,结果,被40万敌军围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一带),活活地困了七天七夜,刘邦服软了 。逃回长安之后,刘邦便千方百计讨好匈奴人,靠送金银布帛、茶叶美女混日子 。直到汉武帝时代,胳膊腿粗了,军事和外交才占了上风 。呼韩邪时期的南匈奴,已远非昔日横勇无敌的大匈奴,他们“一边倒”,温和亲汉 。这次,他兴冲冲地跑进长安,就是要实施“和亲大计”,迎娶一位汉室公主,替代刚刚过世的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