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者|发生在合肥的一幕,让人泪目

【 捐献者|发生在合肥的一幕,让人泪目】连着几天,
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
陆续收到二十多位志愿者
集体捐助的申请。
“集体申请遗体捐献的情况,
在安徽比较少。”
这让站内负责遗体捐献接收工作的付杰
有点意外。
他介绍,
随着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的临近,
近期市民捐献意愿陡增。
此外,安徽遗体捐献“年轻化”
近年来已成趋势,
这次捐献者中就有不少“80后”。
27位合肥志愿者
集体申请遗体捐献
身着蓝色马甲、臂戴志愿者袖章……11月27日下午,在三里街街道二楼的新文明实践中心内,27位合肥志愿者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行遗体捐献最后的签字确认工作。

捐献者|发生在合肥的一幕,让人泪目
文章插图

“如果离开人世,我们的身体是否还能为社会作贡献?”
武金刚是合肥市星火志愿者家园的创建人,也是此次集体遗体捐献的牵头人。“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中有一队是‘三献队伍’,除了日常献血、献造血干细胞外,前几年就已经有十多位志愿者签署了遗体捐献。”他说,在今年的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前,团队中不少人联系到他表达了遗体捐献的意愿。最终,经过宣传和动员,此次有27位参与了遗体捐献。
“我本人也参与了捐献,如果能为医学生们做一些贡献,我认为这是这是很值得的!”除了“牵头人”这个身份,他也是此次遗体捐献者之一。
实际上,作为投身志愿者事业十多年的一位“老公益人”,他的选择并没有让身边人感觉惊讶。

捐献者|发生在合肥的一幕,让人泪目
文章插图

2011年,在合肥街头救助一位离家出走的小伙子后,武金刚就投身到各类志愿者活动中去。为了将志愿者团队逐渐壮大,他在瑶海区三里街创办了合肥市瑶海区星火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人。他联合队员们帮贫困人群举行义卖、为农村孩子筹集免费午餐、为残疾人群维修家电等等,也成为安徽小有名气的“公益人”。
她十多年前
就动过“捐献”念头

捐献者|发生在合肥的一幕,让人泪目
文章插图

遗体捐献的签字队伍中,有一位年轻妈妈的声影格外醒目。
“我叫陆晓芳,是星火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手上抱着年幼的孩子、身边是白发母亲的陪伴,陆晓芳神情坚定地在遗体捐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她告诉采访人员,自己是一名标准的“80后”,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以后自己就前往肥东县的一所乡村学校支教多年,后来为了照顾家中的几个孩子才辞职回到合肥城区。
几年前,她通过社区接触到星火志愿者团队,想到自己日常还能做一些志愿活动就加入其中。春节前后,她和队员们经常出现在南站的引导队伍中;疫情期间,也多次在社区里为进出人员扫码登记。
“捐献遗体这个念想,我十多年前就有了。”但当时的陆晓芳并没有将这个想法告诉家人,而是上网搜索了一些捐献的情况逐步了解。“前段时间,我在志愿者团队的朋友圈里看到安医大有遗体捐献的接收站,随即就联系了接收站表达了意愿,很快,就得到了付杰老师的反馈。”在她看来,遗体捐献是去世后为社会继续作贡献的另一种方式。“我感觉挺有意义的,比如说我们的眼角膜要是能帮助别人复明,那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在与家人的沟通中,陆晓芳也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不仅是自己捐献,她还动员亲人参与其中。“来签字之前,我还动员我母亲参与捐献,不过她还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