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水粽子的灰水是什么 灰水粽怎么做( 二 )



风味世界里拍摄的龙泉灰碱粽子

据史料记载,这种碱性粽子真的是古棕 。
【灰水粽子的灰水是什么 灰水粽怎么做】粽子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春秋初期,小米用茭白叶(茭白叶)包裹成喇叭状,称为“粟米”;大米装在竹筒里,密封烘烤,称为“筒饺” 。《续齐和声》说楚人以竹筒贮米祭祀屈原:“屈原五月五日死于汨罗,楚人为之哀悼 。每天都用竹筒把米储存在水里,然后献祭 。”后来为了驱逐恶龙,竹筒上盖了楝树叶,用五色丝绳包裹 。后人在这一天包粽子,系五颜六色的丝绳,是楚国汨罗的遗风 。春秋时期的玉米小米和桶装粽子没说加什么 。
小米和茭白叶(茭白叶)
灰水掌更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东汉末年(柯明君尚未发现更早的) 。泰山巡抚应劭(约153~196年)在《风俗演义》中记载,当时常见用野树叶裹小米,用浓灰汁煮之,熟之,夏至五月五日尝之 。这本书是用来辟谣,拨乱反正的 。这份记录以叙述的口吻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
西晋的《方志》记载,它是通俗的 。首先,举行两个节日 。小米用野树叶包着,用浓浓的灰汁煮,煮到熟透 。它是在5月5日夏至烹制的 。一个饺子,一个玉米小米,在阴阳还包裹着,还没有散去的时候,覆盖了形象 。《周》记载,粽子又称粟米,是用野竹叶,即白竹笋包裹粟米,在浓稠的灰汁中煮至熟烂而成 。
“取阴阳尚裹未散时之象 。”研究易经的人都知道,汉代的易经非常重视“象” 。这个“阴阳犹裹未散之时”,对应的是端午、夏至阴阳循环正好处于阳的极点,此时殷琦尚未发芽,“阴阳犹裹未散”呈现的是纯阳的形象 。夏至,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开始散去 。
当时,人们在端午节和炎热夏季的夏至的饮食习惯是符合天气和节气的食物 。用草木灰汁(即碱水)煮的小米粽子,因碱水重,粘性强,色泽金黄,口感弹滑 。所以灰水粽子可以清毒散火,适合散寒食用,可以驱散端午节到夏至期间我们体内的火邪和热毒 。素粽子,不腻不滞,消积化滞,清热除烦 。这是古人讲究的 。
可见,汉末的时候,灰水粽子已经在古代中原地区流行起来了 。水饺的记载一直到宋代还存在 。换句话说,客家人情有独钟的灰水粽子,就是1800年前的古粽子 。然而小米被改成了糯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粽子”之名为何而来:“古人煮小米用芦苇叶包裹,有尖角,状如棕榈叶,故称粽子,娇娇小米 。糯米在现代已经被广泛使用 。是五月初五喂节 。”
对于果汁,客家人使用杜菁,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功效的植物,在南方很常见 。

“杜菁”是一种传统的客家草药,也被称为荆条,吴志锋和浦江 。羊蹄甲叶也可以入药 。味道辛辣、苦涩、清凉 。肺、胃、大肠经 。具有解表、清热、燥湿、和中、杀虫止痒的功效 。还可用于治疗中暑、痈肿、急性晕厥、呕吐腹泻 。用杜菁灰煮的粽子耐储存,还能消暑 。
#古代记录
1.《玉环志》:消食上火 。
2.《本草方》:养肝益窍,健齿明目 。止浊 。治风痹、疝气 。
3.广州植物区系:祛风化痰止咳 。用茶叶代替可以解暑 。
4.南宁市医学杂志:温经化瘀,解肌发汗 。治疗感冒、疟疾和哮喘 。
5.四川中医杂志:养肝祛风行气止痛 。治疗伤寒呃逆、咳喘、食积、肠疝、痔瘘 。
清代广东新话:广东人烧芭蕉、豆枝或黄花,但煮其灰为碱 。深沸制砂,称碱性砂 。如果你把它煮得很浅,它就会变成水,这就是所谓的碱性水 。以碱沙为角的小米,又亮又香 。用碱性水洗衣服,去油腻色,转清新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用碱水做的粽子和杜菁一样又亮又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