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扬|“党员医学生,先上!”浙大近500名学生志愿者,从昨夜忙碌到今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刘俏言 陈馨懿
昨晚的浙大紫金港小剧场,灯火通明。
起初只是一个报名链接,但需要志愿者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三大学园的部分大一学生、部分竺可桢学院和建工学院的学生构成了这次志愿队伍的主力,近500人,参与了昨晚的核酸检测协助工作。
不到一小时,480人全部报满,他们在小剧场完成了集合培训。
这次志愿者们主要负责信息录入和秩序维持两样工作。培训后便是分批到岗,八人一组,最累的一批从晚上8点忙到了凌晨两点。还有一批学生志愿者被派到了玉泉和西溪校区。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联系了其中三位志愿者,讲述这不平凡的一夜。

李双扬|“党员医学生,先上!”浙大近500名学生志愿者,从昨夜忙碌到今晨
文章插图
志愿者们在小剧场等候
紫金港校区:“激活大白体验卡,心里不慌张”
“手比脑子快,还没想好就已经报名了。”2021级工科实验班刘馨玥回忆。她在昨天傍晚六点多,报名参加了志愿活动。那时,辅导员在班团干部群里征集十名志愿者,她是第六个报名的。
晚上七点十分,她和其他志愿者在小剧场集合。“超过四百人,剧场里隔位就座都快要坐不下了。”志愿者的工作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录入,一种则是维持秩序,培训时间大约十来分钟。
剩余时间是等待。每过一阵子,就有志愿者领到任务,拿上口罩就出发,他们被安排至各个检测点。小剧场内,面包和水都准备好了,没有来得及吃晚饭的志愿者可以取用。等候期间,志愿者群里不停有人提出:“快安排我吧,让我去操作。”
刘馨玥是在晚上11点40分出发的。她和其他九位志愿者分在一组,去到紫金港校区文化广场,和前一批志愿者换班。等候她们的,还有医护人员和老师。刘馨玥记得:“有一位老师,昨天上午还给我上了课。下午确定要封校时,老师还在课程群里发了红包,叫大家不要害怕。没想到晚上就又见到他了。他穿着防护服,但我看到他的眼睛,一下就认出来了。”
刘馨玥也穿上了防护服:“其实到检测点,最开始还是有点慌的。但是换上防护服,就是激活了‘大白体验卡’,穿好了反而不慌张了。”文化广场检测点总共有八条队伍,每条队伍前都有一位志愿者负责信息录入,另外有两名志愿者维持秩序。刘馨玥就负责信息录入:“抬起头,看不清队伍到底有多长,人太多了。”
她注意到,排队的人群中有人在看书、背单词。
夜渐深,刘馨玥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40分。他们这批志愿者直到工作完毕,才开始进行自己的核酸检测,“身上的防护服也没来得及脱。”
华家池校区:“党员医学生,先上!”
不仅仅是紫金港,昨夜的华家池,操场上的灯也亮到了凌晨。

李双扬|“党员医学生,先上!”浙大近500名学生志愿者,从昨夜忙碌到今晨
文章插图
华家池校区检测点
“党员干部先上,然后是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能上的都上,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冲到前面去。”2018级本科生第三党支部的学生书记苏巴提江说。昨天夜里,他们临时收到通知,需要抽调志愿者配合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他立刻报了名。
他最先安排的,是在医院测过核酸的实习生。华家池校区绝大部分是医学院的学生,在医院实习需要每周或者隔天做一次核酸,他们的阴性报告往往是48小时以内,可以优先上岗帮助来做检测的医护人员。
需要志愿者的消息一开始是在党支部里传播,苏巴提江也优先筛选了报名的党员,但是抵抗不住大家的热情,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党支部很快就凑齐了将近200个学生,分成信息录入和维护秩序的两组,进入志愿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