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能力并不高是如何被后人神化的( 二 )


【诸葛亮能力并不高是如何被后人神化的】东汉灭亡后,天下大乱 。由乱而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在对东汉灭亡后的这段天下纷争的历史做总结时,有一个主题左右了对那个历史时期中历史人物的评价 。这个主题是:汉室灭亡后,谁是正统?对于正统的不同认定,导致了对三国时期历史人物评价的改变 。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距离曹魏时间比较近 。出于陈寿的立场,他在《三国志》中,将魏晋作为正统,孙吴和刘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因此,在对周瑜和诸葛亮两人的对比描述上,应该说标准是同一的,不会有故意褒贬的现象 。
西晋之后,到了东晋时期,对三国的评价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东晋继承自西晋,因此,以魏晋为正统的观念不可能改变;另一方面,东晋自己也像孙吴一样,偏安一隅,当年“孙刘联合抗曹”便有了现实的意义,因此,自东晋开始,对于三国人物的历史评价开始出现双重标准,摇摆不定 。一部份后来出现于《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也在这个时期开始露头 。这种状态延续了整个南北朝时期 。到了唐代,随着大帝国的建立,关于三国谁为正统的话题争论不太激烈 。人们更多只看重历史事实 。例如杜甫极为推崇诸葛亮,是出于其忧国忧民的个人情操,而非正统之争 。与杜甫相反的是李白,大力赞颂周瑜的战功 。在《赤壁歌送别》一诗中,李白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从历史上看,唐朝以前的历史记载中,诸葛亮与赤壁大战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不管赤壁大战的真伪如何,功劳和光环都是属于周瑜的 。
宋朝对于三国孰为正统的争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其间又分为北宋、南宋前后两个阶段 。北宋时期,欧阳修首先明确主张曹魏为正统,其实也有为赵匡胤涂脂抹粉的嫌疑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暗合了赵匡胤被“禅让”而黄袍加身得天下的历史 。虽然欧阳修的曹魏正统论也遭遇一些反对,但是,反对的声音较弱 。到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他继承了欧阳修的观点,依然以曹魏为正统,对于诸葛亮和周瑜也就没有明显的褒贬,而按照事实说话 。《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在司马光笔下,周瑜英姿焕发,是位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 。苏轼的《赤壁怀古》也正是这种历史正统观念的产物,因此,苏轼在诗中赞美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对三国正统的重大转变发生在南宋 。南宋的处境与当年的东晋、东吴有点类似,长江以北已经被金人占领,还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抗金与抗曹似乎有了可以类比的地方 。因此,到了朱熹那里,以曹魏为正统被彻底推翻,刘蜀成为正统的延续 。魏蜀吴三国中,朱熹之所以先推翻曹魏,再排除孙吴,力推刘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蜀的“国号”为“汉”,刘备也有一个“皇叔”称号,可能是皇亲也 。以“汉”为旗号激发民族热情,也成为抗击金人的必然选择 。
网络配图
纵观历史,不管三国孰为正统,争来争去,要么曹魏,要么刘蜀,孙吴永远没有份 。当蜀汉在南宋成为真正的正统,诸葛亮立即成为光辉的榜样,曹操也开始成为奸雄,周瑜则是任人摆布的泥巴人了 。因此,南宋以后,不管是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诸葛亮与周瑜的地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目的就是要树立诸葛亮这个“光复汉室”的典型 。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举动也都是在此后出现的,同时沾光的还有关羽、张飞、赵子龙等,以及“桃园结义”的“千古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