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周幽王被灭真的是因为quo;烽火戏诸侯quo;吗( 三 )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西周的灭亡,是内外勾结的结果 。否则,犬戎是不大可能那么神速地攻破都城,杀幽王、虏褒姒、取周赂 。因此,西周灭亡直接的原因是申侯勾结卖国,间接原因是幽王信用小人,但仅此一点不足以动摇根本 。真正动摇王室根本的是幽王之废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 。这直接触犯了申侯等人的根本利益 。当时太史阳伯就说:“祸成矣!无可奈何 。”就是针对这件事而发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此后,二王之间相互之间打了二十一年之久,直到周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携王为止 。
结合《诗经》毛诗序中标明刺幽王的诗,我们可以看到幽王的灭亡正是乱自上作的生动写照 。这些诗有10首之多,多在《小雅》和《大雅》之中 。《瞻卬》讽刺的是幽王宠幸褒姒,斥贤良,导致国运濒危;《小旻》谴责幽王任用小人,不遵王道,不纳良言;《节南山》谴责太师尹氏祸国殃民;《正月》谴责的也是幽王及其身边的小人;《雨无正》揭露的是幽王及其大臣只顾享乐,不顾国家;《巧言》讽刺的是幽王信谗言,斥忠良;《大东》写的是东方诸侯国对周王室剥削他们的怨恨;《北山》写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召旻》讽刺的仍然是幽王信奸臣,远贤人,导致政事腐败 。归结起来,导致内部分裂的严重矛盾其实主要是权力分配不公所引起的 。
总而言之,女人也好,烽火也好,不过都是遁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