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峻为何要亲手杀了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 二 )


这吕岱说得比较夸张, 古人说临事三思而后行可也, 吕岱却要让诸葛恪十思而后行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话对诸葛恪的病症, 但不合诸葛恪的胃口,所以他
回敬吕岱云: “古圣人说三思而后行, 夫子说再思可也, 今将军要恪十思而后行,说明我与古人相比差得太多, 恪当心记之! ”
诸葛恪一话, 说得吕岱无言以对. 数月之后, 吴帝孙权崩,诸葛恪拜为太傅,“有司诸事皆一统于恪 。”吴国大大小小权力, 都集中到诸葛恪手里 。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恪上台后, 做了几件让百姓称道的好事,如“罢视听,(唱戏, 歌舞) 息校官 。”( 不必需的兵役) “除关税, 崇恩泽”等 。而且新政策执行力度大, 让许多人听得到、看得到、也感受到 。一时间, “众莫不悦服 。”
当时没有民调这个东西, 如果有, 我们会看到诸葛恪执政半年之后, 诸葛恪与吴国君臣的政治密月期间, 老百姓对诸葛恪的支持度, 是大幅度升高 。
诸葛恪这颗政治明星, 在吴国大地上, 闪闪发光 。许多吴国人崇拜诸葛恪, 把诸葛恪当做明星来追 。一些人在诸葛恪经常路过的地方等,目的就是想看诸葛恪一眼 。“恪常出入, 百姓延颈思睹其状 。”
三 。败也孙峻
对于诸葛恪这类人来说, 治理国家也许是小菜一碟 。只数个月时间, 诸葛恪把不算太小的吴国, 治理的紧紧有条 。
吴神凤元年十二月,魏国人却以为“孙权年老, 内无贤嗣, 中无谋主 。”所以决定南下讨吴 。
在魏国决心伐吴时, 当时孙权已经71岁, 确实太老了 。等到魏国的大兵, 到达长江以北时, 孙权已经死了 。这个消息让魏国的将士高兴得发狂 。
而继位的皇帝吴国小皇帝孙亮才11岁,贤与不贤, 还算不得数 。至少按当时的标准, 国家多事, 又无长君, 实非国家之福!
这个时候, 诸葛恪勇敢地站出来, 成为吴国的主心骨 。他迅速调集吴国能作战的部队,(仅四万余人) 主动北上, 迎战魏国军队 。
由于诸葛恪调度有方, 用人得当, 吴军将士用命, 最后居然以少胜多,以四万军队, 击溃魏军七万余人 。“获车剩, 牛马, 骡驴千数, 资器山积. 振旅而归 。”
诸葛恪此时在吴国的威信, 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但所谓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魏国人, 却预测, 诸葛恪的好日子不长了 。
此人是魏国光禄大夫张缉, 他对魏国当时的重臣司马师说: “恪虽立大功于吴,但见诛不久!”
司马师问:“何也!”
诸葛恪是吴国栋梁,这样的柱国之臣,吴人应把他象菩萨一样供奉, 为什么会杀死他? 张缉说: “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速死,何得乎?”
司马师不太相信张缉之分析,但诸葛恪日后的遭遇, 却应验了张缉的话 。这个张缉分析诸葛恪可能的命运时, 不是对诸葛恪的性格上有多大的了解;他是对历史上、一些与诸葛恪有一样经历的历史人物的经历有所了解, 如韩信 。所以他说诸葛恪会“见诛”,更多可能是基于“史识” 。( 张缉的历史见识) 因为抵抗魏人侵略的胜利,诸葛恪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吴国应趁热打铁,进行北伐,一举扫定中原,一统中国 。
对于吴国的北伐战争,从战争角度,只要准备充分,有足够的力量,魏人可以南下,吴国为什么不能北伐?
诸葛恪的叔叔诸葛亮,进行过数次、在当时及后人看来,颇有争议的北伐 。但因为每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都有深思熟虑的计划;然后进行战争动员,至少保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蜀国朝臣中,能思想统一 。一但战争开始,诸葛亮运筹帷幄, 调兵布阵, 步步为营, 且体恤士情, 所以纵不能收大功, 但多可以全身而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