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为何能在好杀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安然无恙?( 二 )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 。洪武一朝,告老还乡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脱被杀的命运 。因此,处处尽忠,处处小心,仍然是回家养老的基本原则之一 。验校出没,又有谁逃得出朱元璋的视线呢?因此,聪明的汤和,辞官之后,仍然处处约束自己,最终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 。《汤和传》说:“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 。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避免授人以柄 。对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 。特别是其“妾百余”,他重病之后,全部给钱遣散回家,所得的朝廷封赏,也分送乡亲 。最最重要的一条,据史料记载,汤和回乡之后,信守一条准则: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 。他的生活,就是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给人一种只贪图安逸、百事一概不问的印象 。这一点,朱元璋非常满意 。
网络配图
汤和毕生好酒 。自古以来,酒可乱性,酒可坏事 。史料之中,曾多有记载,说汤和“颇有酒过” 。不过,汤和喝酒,虽常有过,但有些事似乎是刻意装出来的 。《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太祖闻而衔之” 。这件事,史家们似乎都是为了印衬汤和之过而写的 。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 。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 。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功之?我是怀疑的 。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 。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
有一个傍证,似乎可以说明问题 。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 。大抵与此事有关 。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其时朱元璋诛杀功臣,人心惶惶 。大将汤和也感到自危 。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 。他往往酒后理政,错杀无辜 。汤和的副将为避免错杀,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 。汤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 。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无事一般 。因此,其副将暗暗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保人口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 。汤和之所为,想证明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他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之人耳 。
网络配图
对汤和之醉酒,朱元璋是不是看透?恐不好推断 。不过,朱元璋乐得顺水推舟 。当年论功行赏之时,他还将汤和之过拿出来说事儿,居然找碴,故意贬其功 。其他的人,封为公爵,汤和只得了个侯 。“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 。数年之后,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还不忘此事,历数其过失,并将其镌刻在免死铁券之上 。这种做法,上海话叫“牵头皮” 。其实,朱元璋此举也是做给其他人看的 。以汤和功劳之大,我朱某尚且可以如此,况乎他人乎?汤和怎么办呢?他更聪明,“顿首谢”,一付战战兢兢、自我反省的样子 。汤和和朱元璋一块长大,多年共事,知之深恐无出其右者 。但是,既然看透了,汤和还决不能让朱元璋有所洞察,糊涂就要糊涂透顶,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可见其心智之高了 。汤和告老之后,曾应朱元璋之请,重新出山在东南沿海“备倭”,共筑卫城计59处,使“倭寇多年不敢轻犯” 。他在此期间,汤和为官,亦在地方之上留下诸多名声 。但是,事情一完,他即回家,决不恋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