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二 )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 。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 。你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 。人都是这样的,你已经把我资格都剥夺了,我还奴颜卑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 。李白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 。这是李白的情结 。(摘自: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作者:檀作文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说法二:
网络配图
作为中国文学史中一个标志性人物,李白的能力毋庸置疑,那么,这么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为何终生不走科举道路,反而奔走豪门,通过“走后门”的途径进入仕途?
王元明说:有了“北门厄事件”这把“总钥匙”,这个扑朔迷离 的千古疑案,一下子豁然开朗……">
科举“大道如青天”,李白缘何“我独不得出”?
唐代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通过世代沿袭的方法垄断政权的落后传统,来自中小地主商人家庭和出身普通农家的底层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终于有了出路,“朝为田舍郎,暮为状元公”,应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通过科举取得入仕资格,成了唐代文人最普遍的选择,无论是杜甫、白居易,还是韩愈、柳宗元,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利用科举得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像李贺那样,因为父亲名讳(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和“进士”声音相近,为避讳不能参加科举)而放弃科举的,可以说少而又少 。
在整个文人阶层积极参与科举的热潮下,李白却偏偏特立独行,放弃科举,终日游走于达官贵族之门,希望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仕途 。这是为何?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绝大多数学者的解释是,李白心高气傲,“不屑于”走科举道路 。
网络配图
王元明认为这一说法很不妥当,放弃科举而去“走后门”,未必是因为心高气傲,在奔走豪门的过程中,李白往往是以牺牲尊严和人格为代价的 。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最后,李白这样写道:“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 。终乎前恩,再辱英眄 。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 。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 。西入秦海,一观国风 。永辞君侯,黄鹄举矣 。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王元明说:请大家仔细回味,“愿君侯惠以大遇”以后八句,李白说的何其慷慨,何其激昂;然而“若赫然作威”以下,李白说的何其无奈,何其悲愤!尤其是“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两句,多么凄凉,哪里有半点“心高气傲”?
排除了“心高气傲”的因素,唐代科举道路既然“大道如青天”,李白为何“我独不得出”?
身世不清,李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