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的理解和看法,尊师重道故事( 二 )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
尊师重道应该怎么做

尊师重道的理解和看法,尊师重道故事

文章插图
道教有“道、经、师”三宝的说法 。道,无名无相,无声无色,但是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经,经典也;这些经典,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等无数经典;可以参悟、印证修为;师,老师也,主要是自己的修炼上的老师 。这就表明,在道教那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修练者,既要重道、读经,又要尊师,三者都至关重要,不可缺少 。这就表明了尊师的重要性 。
《太平经》指出:“故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 。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故古者上学圣真,得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 。”师父是历代祖师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师父而传承下来的 。有明师的教诲,可以少走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冤枉路 。所以,每一个求道者,必须寻访师傅,投靠师傅 。
拜师父与拜老师,是不一样的 。师父一生只拜一位,老师可以拜多位 。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便跑去拜人家为师父,则会被视为不孝 。
找师父要有机缘,有的人找师傅很容易,也有的人找师傅很困难 。一位道教门徒说:“想起我入道之初,师父三拒我于门外 。若当时负气而走,也不会如今日这般亲近三宝”,说明找师父,需要决断,需要耐心,否则就会与师父擦肩而过 。
拜师收徒,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 。师父要对弟子进行一番严格的考察,考验其品德和行为,判断他是否可造之材 。然后择黄道吉日,通过上表、传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宝、师徒传承仪式才完成 。拜师仪式之庄重,表明招收门徒非同寻常,既是学道者一生之大事,也是为师者一生之大事 。
投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等于再生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要事师如父 。《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
成为师父的徒弟之后,不等于师父马上就要传你道法 。徒弟要在师父那里学习,经过长期考察,才决定是否继续一步步传授下去 。如果一个学道的人,奢望师父立马传你道法,得不到满足就心生不满,或者他该经受的磨练却不经受,总要玩弄小聪明,好走捷径,偷工减料,那么他就难成正果 。
师父为了培养弟子的仙根,使其提高造诣,济世利人,弘扬大道,就鼓励弟子参访高道名师,求授方术道法 。这种情况,不叫“拜师父”,而叫“拜师傅”,或“拜先生” 。
王常月是明末清初著名道士,龙门派第七代宗师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龙门派复兴,也可说令本己衰落的全真道复兴 。在《龙门心法》一书中,王常月对尊师重道作了专门阐述 。
他说:“三教圣人无不有师,千古帝王无不有师 。当此普度之机,既有掌教之师,也有传道之师 。父母生我之身,不能了我生死 。师父传我大道,才能救我生命 。师父之恩情更重于父母之恩情,不敬师父就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徒,如何能成道?”又说:“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 。
这两段话表明:一,道者师传 。世间一切的行道者,都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获成就 。没有师父的教导我们将无法脱离生死的苦海 。没有师父我们甚至连“道”都无法知晓 。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师父却教我们做人的智慧 。师父之恩情,要大于父母之恩情 。尊敬师父,天经地义 。
二,道教门徒,以成道为最高追求 。能够成道的人,应该是有道德的 。一个人连自己的恩师也不尊重,不过是忘恩负义之徒,这种人是难成正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