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折服
桓玄在南郡,著文论商山四皓出现在汉朝宫廷里,汉惠帝才得以战胜赵王刘如意而继承皇位 。而汉惠帝柔弱不刚,吕后凶狠忌刻,这几位高人贤士,出山接触尘世,想要匡救时弊 。两家双方,各有其党羽,夺取一方的继承权给予另一方,其仇恨斗争必然要发生 。如果不懂得一般人的愿望,四位高人贤士怎能逃脱其灾祸?布衣素食,隐居山林以保养终生者,哪像如此呢!桓玄将此文送给殷仲堪看 。
殷仲堪便答复他说:“隐藏山林或者显露自己,说话议政或者沉默不语,这都不是贤达之士的本意,大概只是因为他们所遭遇的时世不同,因而所选择的道路也必然不一样 。天道事理无所偏斜而天下因此获得安定,仁者之心不能不有所感动 。像此四位高人贤士,隐居山林洁心养志,德高天下,秦朝法令虽酷严,但他们游历四方无所畏惧,汉高祖虽为英雄霸主,请他们出山而他们置之不理,只因某一事理感动他们,便翻然应召,侍孝惠帝同宾客之礼,谈论不涉及是非大事,孝惠帝的皇位就因他们而获得巩固,这种恩德实在无法报答,赵王如意因他们而不改诸侯之位,也找不到理由去仇视他们 。而且皇位之争一旦滋生,主者为刘、吕二姓,则百姓容易产生叛变之心;天子更换过快,则人人都自以为自己是圣贤可统治天下 。况且汉朝是靠武力建立起来的,人们不懂道义,抑制奸邪小人为虐作恶,只适合以嫡系子孙继承皇位 。天下国家,是珍贵的宝器,如果朝政恐怖动荡,则沧海横流势不可止 。推究这些人所以奋力救世,难道只是为一个人的兴废吗?他们的行动可以使仁义畅行于世,这与那些屈节贪生、委质于贼、不分荣辱的人,品德事迹相差甚远,道理与形势皆不相同,你为什么要怀疑他们呢?你又认为吕家兄弟势力强盛,几乎危及刘氏天下,赵王如意如果立为天子,肯定无此灾祸 。要知道祸福同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万般复杂,是很难判断的 。当时天下初定,权力由天子控制,汉高祖分封刘氏子弟为藩王,天下稳固如山,为社稷深谋远虑之臣,比比皆是,岂是细小卑微的吕禄、吕产所能颠覆夺取得了的?这或许是在四位高人预料之中,在今天也无法辩驳,只是探寻古代贤人之心,应该看重其远大的志向与高尚的情操 。正本清源维护正道者,虽然不能保证没有危险,但其危险容易控制 。如果开启争逐之路,虽然未必不安定,但其安定难保长久 。这是治理国家极其重要的道理,也是古今贤人哲士所共同痛惜的事 。”桓玄为殷仲堪的论理所折服 。
文章插图
堤防不严
殷仲堪自从做荆州刺史以来,荆州连年遭受水旱之灾,百姓饥荒,殷仲堪吃饭通常可达五碗,盘子里无剩余的菜肴,饭粒掉到席上,就拾起来吃下,这虽然是意在为人表率,但也是因为其性情坦率所致 。常告诫子侄们说:“人们见我受命任州郡长官,认为我将抛弃往日的作风,现在我保持原貌不变 。贫困是士人的常情,怎能登上树枝而损毁树根呢?你们千万不要忘本!”后来蜀地洪水滚滚而来,冲毁江陵数千户人家 。因江岸堤坝防洪不严,又被朝廷降号为宁远将军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晋安帝继位,升殷仲堪为冠军将军,殷仲堪坚决辞谢不受 。
响应王恭
隆安元年(397年),桓玄准备响应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就劝说殷仲堪,推举王恭为盟主,共同兴兵讨伐依附会稽王司马道子并乱政的王国宝,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殷仲堪赞同这一举动 。但他又认为王恭在京口,距离京都不足二百里,从荆州远道联合起兵,势必无法联合,便假意答应王恭,而实则不愿挥兵东下 。听说王恭已经诛杀王国宝等人,才上表朝廷兴兵举义,派龙骧将军杨佺期进驻巴陵 。会稽王司马道子送信劝止进兵,殷仲堪便返回原地 。
- 杨汪是怎么死的?隋朝大臣杨汪生平简介
- 书生拜将的典范:堪与周瑜媲美的儒将谢艾
- 元末农民起义将领邹普胜简介邹普胜生平都经历了什么
- 徐湛之是什么人?南朝宋大臣徐湛之生平简介
- 牛仙童是谁?唐朝牛仙童生平简介
- 杨瓒是怎么死的?隋朝滕穆王杨瓒生平简介
- 刘昌裔最后是怎么死的?刘昌裔唐朝将领生平简介
- 巢元方是什么人?隋代医家巢元方生平简介
- 孙逖唐朝大臣生平简介,孙逖有哪些成就?
- 丸目长惠是谁?日本战国武将丸目长惠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