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时仅有46枚铜钱( 二 )


可包拯毕竟见过大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保持了异常冷静的态度,他继续说,“有什么事情,起来说!”可崔氏坚持跪着,道,“若公公大人不原谅我,媳妇决不起身!”包拯无奈,于是说,“好好好,原谅你!快说 。”崔氏这才站起,把一切都说了 。还没有说完,包夫人已经是激动得稀里哗啦,她叫道,“傻孩子啊,你怎么不早说?快把孩子给我!感谢上苍,怜我包家!”此时老包也是老泪纵横,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
周围的人倒是热闹啦 。大家都热烈地欢呼起来,“恭贺包大人喜得贵子,后继有人了!”“包大人,罚酒一杯!”“包大人,这是又过生日,又添贵子,双喜临门啊,哈哈哈,罚酒!”此时,连平常不苟言笑,据说平常从不会笑的黑老包也要笑了,他擦了擦眼泪说,“哈哈哈,老天不负我也,感谢上苍!”于是生日宴会气氛更加热烈起来 。大家也都夸崔氏真是个好媳妇 。
因为是在生日宴上得到儿子的,所以包拯期初把儿子取名为“包綖”,后来才又改为包绶 。綖绶二字大概取“延寿”之意 。此后包拯夫妇把自己的儿子包绶视若掌上明珠,但也是严格教育,希望他长大成材 。但包拯毕竟年事已高,四年之后,他便去世了 。由于包公德高望重,连皇帝宋仁宗都亲自前往包家灵堂吊唁 。当仁宗看到灵前的包公仅有的儿子包绶时,禁不住鼻子一酸,眼里布满泪水 。此时的包绶还是个五岁的小娃娃,却已经失去父爱了 。只见包绶穿着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他可是堂堂包大人的唯一的儿子啊!向来以仁义著称的仁宗皇帝不由得十分感动,于是他决定必须照顾一下这位千古名臣、一代大清官的后代!
随后宋仁宗赐与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5岁的包绶为太长寺太祝 。5岁的小孩被皇帝封赏,可见包公的地位 。包家为包公举行完丧礼之后,小包绶便跟着家人,护送着父亲的灵柩从开封回到老家合肥,从此包绶在老家合肥渐渐长大 。由于包拯夫人已经年老,所以对包绶的抚养和教育主要就由崔氏来承担了 。崔氏本是包绶的嫂嫂,但崔氏像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对包绶细心抚养和教导 。她还请了名师教育包绶 。包绶这个大名还是崔氏给起的 。
包绶八岁时,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百官照例晋升一级,包绶也由“太长寺太祝”升为“大理评事” 。包绶小小年纪,便已取得当年包公考中进士之后才得到的同等的爵位,不久他又转为“承事郎” 。这样,包绶还是童年之时,就具有了八品官的地位 。
这虽然违背了包公生前的遗愿,因为包公生前刚直不阿,大公无私,一直不赞成对朝中大臣子弟的加官进爵的照顾,但朝廷还是对他的唯一的儿子给予了很大破例的照顾,这也许可以理解,也从侧面证明了大宋朝廷或者宋仁宗的恻隐之心 。做为一代清官的包公,一生清贫,而且没有机会照顾自己的儿子,那么就让国家承担起来,想必九泉之下的包大人也该放心了吧 。
不过包绶也十分有志气,他没有在朝廷的优越的待遇之下,成为一个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没有养尊处优的感觉,而是努力读书,勤奋好学,他知书达礼,处事低调,为人耿直,爱憎分明,处事很有主见,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胸有大志,有乃父遗风 。包绶九岁时,包公夫人董氏病逝,包绶彻底成了孤儿 。但是包绶不孤,因为他有嫂嫂,崔氏仍然像母亲一样对待包绶 。
包绶成年后,嫂嫂崔氏还为他娶了媳妇,期初娶的是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 。但不久,张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又给包绶娶了个媳妇 。这第二个媳妇可是不同凡响,她是大宋名臣、当朝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 。包绶可是幸福极了 。然幸福的事情还没有完 。他的嫂嫂崔氏可谓是一位大好人,在包绶第二次结婚之后,她便派人到开封一带寻找包绶生母孙氏,又将孙氏接回合肥,让包绶母子团聚,包绶简直幸福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