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中国现代作家( 三 )


村上春树 说: 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 。[原始链接]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现代作家,中国现代作家

文章插图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 。满族,正红旗人 。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 。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 。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 。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 。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 。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 。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 。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 。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 。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 。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 。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 。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 。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 。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 。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 。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 。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 。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 。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