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傅派创始人傅全香,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 二 )


嗨!这一错,台下可开了锅了:‘这只小猢狲,晕头转向上楼下楼也调错了!’‘侬这只小猢狲,调错了,调错了!上楼!上楼!’台下这么一喊叫,倒把我叫醒了:反而不慌不忙,重新退到上场门,一边跑圆场一边唱:‘可恨夫人黑良心,要把小姐图赖婚,要把姑爷送官办,我急急上楼来禀报 。’唱完,再登登登上楼报信 。一路演下来,居然不再出洋相 。特别是因为嗓子好,又拼了命唱,这四句唱词一出口,台下竟来了个满堂彩 。有些观众马上议论:‘看不出这小猢狲,上场昏过了,倒唱得蛮有样子!’‘我看这小猢狲,会出山的 。’我父亲孙琴心(我原名孙泉香),是‘四季春’的鼓师,那天‘串红台’,也是他打的鼓,从头看到底,开头为我捏一把汗,看完也开心得不得了 。
【她是傅派创始人傅全香,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回到后台,我自己却担心师傅鲍金龙会不会再踢我一脚,包头也不拆,呆笃笃坐在那里,一声不响 。师傅看了,只说了一声:‘侬为啥不去拆头?’我听了如逢大赦,赶紧把头拆了 。拆好头,师傅仍旧一句不骂,只关照一句:‘唱戏总要给众人看的,从今以后到随便啥地方,都不要怕!’
师傅这句话,大大壮了我的胆 。以后唱戏,就不怕了 。而且来得喜欢抢戏演 。只要让我登台,跑龙套也好,翻跟斗也好,比什么人都起劲 。不过,一直到长大,一碰到扎大包头,就“条件反射”,头晕、头痛、想呕 。等到我自己一当角儿,就干脆把它废了 。”
1941年傅全香与尹桂芳、竺水招搭班演出,合演《盘夫索夫》《白蛇传》《玉蜻蜓》等 。
1943年春,她到“四季春”挂头牌,戏班更名为全香剧团,邀范瑞娟初次合作,演出《小妹妹临终》《武家坡》等 。
1944年8月与徐玉兰搭档,演出《浮生六记》《黄金与美人》《铁窗红泪》等 。
1947年傅全香参加上海越剧界“十姐妹”为筹办上海越剧学校与实验剧场而举办的联合义演,在《山河恋》剧中扮宫女戴赢;同年,她再与范瑞娟合作,组成东山越艺社,演出新编古装戏《天涯梦》《李闯王》和传统剧《梁祝哀史》《四大美人》等剧目 。
1948年,傅全香参加芳华剧团,与尹桂芳联袂演出《桃花扇》《鲁男子》《乱世佳人》 。
1949年,傅全香与范瑞娟三度合作,重组东山越艺社,在明星、丽都等戏院演出《万户更新》《孔雀东南飞》等 。
1950年8月,两人率团赴京公演,毛泽东主席首次看了她们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
1952年,傅全香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演员一等奖 。
1954年,她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又凭借《西厢记》红娘获表演一等奖 。
1957年傅全香主演田汉剧作《情探》,并于1958年摄制成电影,后又主演《江姐》《两块六》等现代戏 。
傅全香不计较名利,在越剧《皇亲国戚》中,她的名字排在许多青年演员之后 。八场戏中,傅全香饰演的窦皇后只有两场戏,其中一场只有几句台词 。她说:像她这样年近花甲的老演员,登台演出已为时不多,要繁荣越剧事业,还须一批在艺术上有发展的中、青年演员来挑梁接班 。培养下一代要靠传、帮、带 。有时也需要在台上“托”一下,这不仅对下一代是个鼓励和支持,也有助于提高演出质量 。傅全香并不因为戏少就少花力气 。她一如既往,像演全戏那样严肃认真对待排练,即使没她的戏,她也早早来到排练场,辅导青年,并为整个戏出谋划策 。
谈及越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傅全香的话至今振聋发聩,“一、不管怎么改革,必须保持、丰富、发扬越剧固有的特色,而不能丢掉这种特色 。我们要的是‘推陈出新’,而决不是‘推倒重来’!一句话:不管怎么改,越剧必须是越剧 。二、正是从这个根本要求出发,培养新生力量,必须严格进行越剧基本功的训练,必须努力培养各个不同流派的接班人 。三、学习流派,必须先实行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讲究一个‘像’字和一个‘准’字:先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原原本本学过来,学像,学准,学好,学精;然后,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不断实践中,加以丰富、提高,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