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三杰的哪三个人?明末军事统帅的简介( 四 )


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 。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的话,派兵渡柳河,袭取耀州,中伏遭败 。阉党借机小题大做,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 。孙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自请罢官 。九月,返乡 。
孙承宗辞职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 。高第为一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 。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 。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 。因而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 。只是由于以袁崇焕为首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地挡住了后金的凶猛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致的军事大溃败 。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假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 。且行反间计,使崇祯帝囚系并最终杀害了袁崇焕 。此事所谓"己巳虏变" 。一时,明廷乱作一团 。而袁崇焕的下狱,又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东归 。在此危难之际,明廷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 。孙承宗首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 。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 。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 。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 。"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 。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 。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 。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 。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 。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
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后金(清)兵深入内地 。十一月九日围攻高阳 。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 。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 。死后谥号文正 。著作有《高阳集》 。
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 。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 。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很重视发挥火器的作用与各兵种的协同动作 。如说:"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 。所谓"用火"即是发扬火力;所谓叠阵即步、骑、炮重叠配置,彼此协同,长短相补 。战斗队形也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向人们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