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走近冬奥)顺应时代 铸就经典——专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题:顺应时代 铸就经典——专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
新华社采访人员孔祥鑫、李春宇
【 场馆|(走近冬奥)顺应时代 铸就经典——专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亲历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奥运场馆的诞生与成长;从感受百年圆梦、中华崛起的豪迈与振奋到思考怎样“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可持续发展”,“双奥设计师”李兴钢的“两个奥运”作品镌刻下不同的时代印记。
“以‘鸟巢’为代表的北京奥运会场馆是宏大而彰显的,而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则是低调而消隐的。”李兴钢说,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已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设计师要顺应时代发展,铸就属于如今这个伟大时代的经典。
(小标题)从零起步,用科研攻关的劲头设计建造场馆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精彩亮相的“雪飞燕”“雪游龙”成为巍巍小海坨山上的新地标。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均已得到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场地认证。对标奥运标准的国际赛事——“相约北京”2021/2022雪车和钢架雪车计时赛刚刚落幕,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即将迎来雪橇项目测试。
看到亲手绘就的延庆赛区从蓝图变为现实,李兴钢难掩喜悦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高山滑雪、雪车、雪橇等项目还比较陌生,场馆设计建造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李兴钢说,“经过国际认证和测试赛检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延庆赛区的冬奥场馆高质量地实现了设计目标。”
山体陡峭、地形复杂、生态敏感……在高山、密林、深谷中设计建造场馆,李兴钢及其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挑战。“两个竞赛场馆是所有冬奥场馆中设计建造难度比较大的,高山滑雪赛道较大的落差和雪车雪橇赛道较高的滑行速度,都对竞技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李兴钢说。
除了两个竞赛场馆,延庆赛区还包括延庆奥运村、山地新闻中心等非竞赛场馆。
“几乎每个场馆都有难点需要攻破,必须进行科研攻关才能解决这些工程难题。”李兴钢介绍,在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其团队也在平行推进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技术”。“正是有了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的场馆才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小标题)绿色集约,生态冬奥彰显中国文化
“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是延庆赛区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从2015年开始至今,延庆赛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已历时6年。从详细摸底到科学评估,再到严格实践,因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至最低,建成了“体育与生态共生”的绿色奥运典范工程。
李兴钢介绍,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借鉴中国传统山地民居的“干阑”式做法,研发出“弱介入、可逆式、装配化”高山架空平台,顺着山坡谷地叠落分布和建造,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山林环境的扰动,并可根据赛后运营需求恢复地形原貌。
“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始终贯彻绿色办奥的理念。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人民的呼声。”李兴钢说,“在场馆设计建造过程中,我们时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延庆赛区高度集约,主要场馆集中在半径3公里的区域内,运营十分高效。对于赛后利用,我们也进行了充分考虑。这里将转换建设大众雪道,延庆冬奥村也将变身山地旅游度假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