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将协和医院“爱心学校”的爱传递下去

“重回爱心学校做志愿服务,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21岁的小雪(化名),在武汉协和医院治愈了白血病,并在医院里的“爱心学校”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如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的她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希望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据了解,武汉协和医院“爱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专为血液病儿童设立的公益学校,迄今已开办19个年头,1.6万名志愿者在这里担任过义务教师,为4万名患儿送去知识与欢乐。
“重回爱心学校做志愿服务
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
“2002年,我因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进武汉协和医院。”小雪回忆,那时白血病治愈率不像现在这么高,病区陆续有小朋友去世,爸爸妈妈看到这个情况,内心应是很绝望的。
2002年12月24日,“爱心学校”在儿童血液病房开了起来,这也是全国第一所专为血液病儿童设立的公益学校。小雪坦言,儿时记忆已经不完整了,但印象中有几个画面至今清晰——小朋友们围在小圆桌旁,大学生哥哥姐姐为我们读绘本、讲故事,陪我们做游戏,手把手教我们画画。
“这对于我和爸爸妈妈是莫大的慰藉。”小雪说,“爱心学校”像一个“乌托邦”一样,让家长从现实的焦灼中剥离,看到孩子也可以正常地学习和玩耍,享受童年的快乐,从而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坚定治疗的信心。
“还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小雪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楚才作文比赛在爱心病房设置了特别考场,考试在一个很大的阶梯会议室进行,自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很快写完交卷,还获得了奖项。
2018年,小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加入了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参与环保宣传、赛事接待、敬老助老等志愿者活动。不久前,读大四的小雪进入北师大附中实习。
“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小雪说,自己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脑海中时常浮现出在“爱心学校”学习的画面,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爱,她在精神的世界里从未感到贫瘠,也希望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重回爱心学校做志愿服务,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小雪说,持之以恒做公益需要强大的内心,他们要不断地走进别人的生活,积极想办法找出路,然后他们也要及时抽身,奔赴下一个故事,解决下一个问题,这很了不起!
1.6万名志愿者接力前行
【 学校|要将协和医院“爱心学校”的爱传递下去】 为4万名患儿送去知识与欢乐
2000年到2002年,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金润铭教授去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看到当地医院的血液病病房都配有教室、图书馆甚至游泳池。回国后,他提出成立病房学校的想法。
“病房环境相对封闭,住久了会很压抑。”金润铭教授说,每年在该院就诊的血液病患儿多达千名,治疗周期长达1年半到3年,孩子们治疗期间无法离开病房,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不利于身心健康,对治疗也会有影响。
收到金润铭提交的申请,协和医院在当时的内科大楼留出一大间房,专供儿科爱心学校使用。发出教师志愿者招募启事短短5天,38名志愿者集结。2002年12月24日,协和医院“爱心学校”成立,第一批学员最小的只有一岁,最大的也不过十来岁,小雪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40岁的彭培斌是第一批志愿者。担任数学老师的他,和其他10多位志愿者一起,轮流每天去给患儿补课。后来,他干脆辞掉工作,自告奋勇当上专职校长,如今这位“爱心校长”已坚持19年。
起初,金润铭和彭培斌一起到武汉各大高校发动大学生。如今武大、华中科大、华农、华师等十多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及爱心联盟,成为“爱心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超过1.6万名社会志愿者接力前行,为4万名患儿送去知识与欢乐。从2005年开始,“楚才杯”作文竞赛在“爱心学校”增设考场,百余名白血病孩子获得竞赛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