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数“琼果”的牧人巴洪加罗:每年两次水源普查 让1337处水源有了身份证|公园中国 探秘三江源
封面新闻三江源特别报道组
高原的冬天非常寒冷,几乎所有泉水、河流都会结冰,唯有被牧民称作“琼果阿妈”的不冻泉仍在喷涌、流淌。藏语里,“琼果”是水源,“阿妈”是母亲,在寒冷的冬季,琼果阿妈仍在哺育生息,牧民可以去那取水,牛羊也可以在那喝水。
42岁的巴洪加罗是青海玉树治多县的一位牧民,他或许是最了解家乡“琼果阿妈”的人之一:从2016年起,每一年巴洪加罗都会和其他牧民一起,在村里进行两次水源普查,统计不冻泉的数量,并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装订成册。
11月4日,在巴洪加罗的带领下,封面新闻采访人员在达生村一处雪山脚下见到了琼果阿妈,气温已经是零下,但泉水仍旧喷涌而出。巴洪加罗和同行的志愿者一起,再次测量这处水源的深度。
巴洪加罗说,保护水源是他的梦想,他希望能通过统计水源,让年轻人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
文章插图
巴洪加罗
牧民守护雪山水源11年
“一辈子要做这个事儿”
巴洪加罗的家乡治多县地处青海省玉树州西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均温度为-0.3℃至-0.6℃,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在藏语里,“治多”是长江源头的意思。
1979年,巴洪加罗在治多县的雪山脚下出生了,在他的记忆里,即使是夏天,从前山上也都覆盖着皑皑白雪。山尖是白白的,下面是绿色的牧场。记忆里的景象并没有停留太久,雪山在慢慢融化。
“雪山变安静了,听不到水的声音。”奶奶一直对巴洪加罗说,水是生命之源。巴洪加罗不明白,为何雪山和冰川会融化。2004年,带着疑惑,巴洪加罗加入了治多县当地一个环保组织,开始学习关于冰川、雪山与湖泊的知识。同时,他也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保护雪山和冰川,“一辈子要做这个事儿。”
巴洪加罗认为,草原上的垃圾或许是造成雪山变化的原因之一,“以前水里有很多垃圾,很多动物都受影响。”于是从2010年起,他和另外3个牧民利用空闲时间,在治多县各处捡垃圾。同时,他们也在雪山脚下放了些石头做标记,记录雪山的变化。
到2013年,捡垃圾的人数已经上涨到了12人。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巴洪加罗等人渐渐萌生了统计水源数量的想法,“不想别人问你们这儿有多少水源的时候,我们回答不出。”巴洪加罗解释。
2016年,巴洪加罗和治多县4个村47位村民第一次对家乡的水源进行了统计和观察,他们花费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统计出治多县的母亲河聂恰曲源头共有1337处水源。2016年以来的5年里,统计水源成了巴洪加罗的每一年都必做的功课。
文章插图
聂恰河
一年两次水源普查
让767处水源有了身份证
在达生村的展览馆里,封面新闻采访人员看到了巴洪加罗和同伴们制作的最新一期水源观察手册,里面记载了达生村767处泉水的观察者、检测时间、经纬度、水源宽度、深度、水质变化等情况,仿佛为每一处水源都量身打造了“身份证”。
巴洪加罗告诉封面新闻采访人员,2016年首次水源观察并未形成报告。2017年起,他又联合村里的牧民,开始统计他所在的达生村的水源,他们开始尝试制作表格,记录每一处水源的宽度、深度等情况,5年间,表格不断完善,渐渐发展成现在的手册。
“这5年达生村的水源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两处水源曾经消失了,后来又出现了。”巴洪加罗介绍,他们每年进行两次水源普查,3月花一周时间统计不冻泉“琼果阿妈”,9月再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观测剩下的水源,目前达生村共有767处水源,其中‘琼果阿妈’有70个。
- 急先锋|战“疫”中的青春丨勇当“急先锋”他们是闪耀在战“疫”中的青春之光
- 十二师|山东援兵团纪实系列报道:万里入疆,兵团娃和他们140位“山东爸妈”的故事
- 淄博市体育总会|新春送温暖 淄博市体育社会组织为民办实事“走心”更“走实”
- 推动力|喜讯!力高集团荣获“2021年度公益推动力大奖”
- 口腔|心系“疫”线 情暖后方
- 心理健康|白沙湾社区开展“爱与生命”青少年心理与生殖健康讲座
- 捐赠|福泉开展“寒冬添温暖 爱心促和谐”捐赠活动
- 卢洪波|“爸爸登上了我的期末考卷!”长沙学子遇最暖心期末考题
- 红星新闻记者|外卖小哥狂追百米刹停溜车后勇救两娃,被评为攀枝花“见义勇为好人”
- 妇女|“两癌救助”关爱低收入患病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