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齐鲁最美警察”候选人杨华章:湿地荒滩的生态卫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王超 通讯员 亓延平

鸟类|“齐鲁最美警察”候选人杨华章:湿地荒滩的生态卫士
文章插图
那年深秋,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的茫茫滩涂,裸露着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半人高的芦苇荡随风飘摇,极目八方,除了盐碱白就是芦苇黄。2011年,初入警营的杨华章来到了这片广阔的荒野上。
“不见村庄不见人,脑子里跟那盐碱地一样,一片空白。”初到岗位时的迷茫仅仅停留了片刻,回到现实的他脑海中冒出了一个问号:这种环境下,警察应该怎么做?他扑下身子,用11个年头书写着问题的答卷,至此不息。

鸟类|“齐鲁最美警察”候选人杨华章:湿地荒滩的生态卫士
文章插图
付出“心”的呵护,他把“鸟类的国际机场”升级为“鸟类的生活天堂”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濒危珍稀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繁殖地,每年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繁衍,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我们的工作一方面要保护好这片原生态不受破坏,更要尽可能打造一个让鸟类可以信赖的生活环境。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努力,我们做到了!”杨华章自豪地说。
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借助水沟、芦苇丛等环境隐藏自己,偷鸟蛋、用药毒杀野生鸟类,这是杨华章和战友们打击防范的重点。为此,他们持续加强黄河河道、湖泊沟渠、湿地滩涂、农田林地的生态环境巡查管护,杨华章还把定期滚动摸排田间窝棚、周边农家乐、饭店酒店列入了自己的职责清单,寻找违法犯罪线索,在综合打防体系下,捕猎鸟类的违法犯罪行为很快得到了遏制。
与飞鸟相伴,杨华章对各类禽鸟的生活习性如数家珍,也掌握了与鸟儿们交流的独特本领。2020年12月21日,杨华章巡逻中发现一只疣鼻天鹅在芦苇丛中哀叫。天鹅的颈部有明显受伤的痕迹,对人异常警觉。经过连续三个小时的耐心抚慰,杨华章终于将其解救出来,护送到保护区鸟类救助服务中心。
十几个年头里,从开始时他一靠近禽鸟,禽鸟就飞走,到现在与禽鸟自在沟通,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救助了多少只禽鸟。杨华章用他的悉心呵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衍栖息,甚至由候鸟变成了留鸟,保护区成为了“鸟类生活的天堂”。

鸟类|“齐鲁最美警察”候选人杨华章:湿地荒滩的生态卫士
文章插图
做好“联”的文章,他将守护生态环境的“木栅栏”变成了“铁围墙”
私挖乱采、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都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杨华章与战友们在做好旅游试验区治安管理工作的同时,把对湿地荒滩的巡守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然而,广阔的湿地上,又岂是寥寥几个警察能够守护住的?杨华章在工作中发现,单靠公安机关一支力量,对打击防范破获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来说远远不够。
【 鸟类|“齐鲁最美警察”候选人杨华章:湿地荒滩的生态卫士】杨华章将目光聚焦到了生态保护协作上,借助“生态警长”机制的实施,动员保护区内各方力量齐参与,组建了5支共120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打造“生态保护联盟”,开展联合巡护、联合执法、联合宣传、联合救助,形成了生态保护“一盘棋”工作格局。
人力有限,科技无穷。杨华章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作为生态巡防的补充,依托分局综合指挥中心,接入各类视频监控252路,集“动态感知、决策指挥、行动处置、服务支撑”为一体,搭建起入海口生态保护大数据智慧防范管控平台;自主研发偷盗猎预警模型,利用监控“鼠标巡逻”、无人机高空巡查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形成“水上搜、岸上控、空中巡、陆上查”的立体化防控体系,筑起了“湿水林田湖草”生态安全保护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