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古稀夫妻千里之外育桃李 7年支教让万名大山孩子受益( 二 )


“能为山区孩子做点事,值得”
山连着山,弯路多到望不到尽头,这是二老对大凉山的第一印象。但连绵曲折的山路和高海拔环境,并不能让他们却步。
得知今年宁波全面对口大凉山,已有深入凉山支教经历的两人又主动与周秀芳取得了联系,决定来到鄞州结对的盐源县和木里县开展支教。
此次先到达盐源县的,是忻元华三箱教学器材。
“像磁悬浮装置之类的,我能预料到因航空安全问题不能托运的,我就先快递过来了。”多次支教得出经验后,忻元华本以为教学器材的运送已是万无一失,却不曾想仍有一个器材在10月8日宁波栎社机场无法顺利通过安检。
忻元华见怪不怪,在机场等待登机时,又快速淘宝下单三套,除了一套用于课堂实验外,他要把另外两套送给盐源县和木里县的支教学校。
不仅带去课堂教学,还要自掏腰包制作或购买教学器材赠予支教学校,这是忻元华的一贯作风。采访人员了解到,去年两人的大凉山支教行,光来回路费和住宿费就自费花了5000余元。
但两人却说:“我们有退休金!花这些钱,能为当地的孩子做点事,值得!况且我们这也不算什么,其他志愿者比我们困难得多。”
二老说,在支教途中,他们也遇到过很多志愿者。有些志愿者特别不容易,白天忙着给孩子上课,晚上还要开车给各个教学点送米、送菜,大部分年轻志愿者没有其他收入,一个月只有500元的支教补贴。他们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支教|古稀夫妻千里之外育桃李 7年支教让万名大山孩子受益
文章插图

此次盐源、木里支教行,两人坦言让他们更有支教动力了:“因为今年我们有个团队了。在我们支教的盐源县干海中学和木里县中学,就有7名来自鄞州各个学校的支教老师。所以我跟所有关心我们的人讲,去年我们支援凉山州是志愿者个人行为,今年是团队行动。”
在忻元华看来,“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支教路上,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尽管每次支教,他和妻子都有意识地将课堂和培训录制成影像留给当地学校,继续扩大教学的影响力。但他更希望能动员更多社会力量,让多方面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教育系统,让教育教学不局限于书本,让学生的知识更加全面。
而让滕崇感触颇深的,是整个社会层面对支教老师的支持和认可。她说,行走在大凉山,他们遇到了很多当地群众,他们大多是少数民族,语言不通,就靠手比画交流。但当那些群众明白他们是支教老师后,都会对他们表现得十分尊重。
“这是我们社会可喜的一面,这也是文明程度的一个展示和展现。”滕崇说。
“只要身体允许,我们将到更多山区支教”
3分钟做出一块冰、电磁波点灯、气压乒乓球、电磁大炮发射、小火箭发射、温差喷泉、热气球升空……在忻元华的手中,有20个有趣的实验。他会根据学生年纪的不同,选择适合他们的实验,每堂课都能得到山区学生由衷喝彩。而这些课堂实验设备基本是忻元华自己动手研发制作的。
忻元华说自己曾有一个学生,现在是解放军中将,从事航天发射基地工作。十年前他们在长沙相遇时,这个学生还向几名部下介绍了忻老师的实验对他的影响。这也让忻元华意识到,青少年科普教育启蒙的重要性。
“我想用我的科学实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任何事物一旦引起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思考,去钻研,去动手。”忻元华说,自己坚持支教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开拓学生思路,让他们感受到研究科技的乐趣;二是通过自制教学器材,让学生了解自己多动手可以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