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点亮“希望”的老人走了 留下一束光


张胜利|点亮“希望”的老人走了 留下一束光
文章插图
10月19日,中国希望工程发起人之一、被人们尊称为“希望老人”的车志忠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让他挂念了86年的世界。
那个“敢为孩子去化缘、不为自己谋一分”的老人,尽管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已行动不便,但他见证了女儿传承着公益大旗;带去希望的第一个“孩子”张胜利和更多“希望之子”仍在继续将希望埋下,给无数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希望。女儿车小乔说,老人走得平静安详。
34年前,播下第一颗希望的种子
老家在北京的车志忠,1959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并响应党的号召到山区任教。从那时起,他就跟山里娃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缘分一结就是一辈子。
1987年,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的车志忠去东团堡乡考察旅游资源。当他来到桃木疙瘩村时,心却被眼前的一幕刺痛了。
13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挤在一间四面透风、用桦树皮封顶的教室里上课。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双眼,他含泪承诺:“我会想办法供你们读书!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他让同行的儿子把衣服脱下来给了穿得最破烂的孩子,然后挨家挨户走访,身上所有的钱全都分光了。回到家后,他又把家里孩子的衣服整理了一大包让人送了去。

张胜利|点亮“希望”的老人走了 留下一束光
文章插图
车志忠下乡走访。
从那时起,车志忠便开启了为这些山里娃奔走的公益路。第二年,在得知13个孩子有9个失学,给他写信求助的张胜利也外出乞讨后,车志忠提笔写下了一封沉甸甸的求助信,寄到了省政协和团中央。
1989年4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到了桃木疙瘩村开展调研。同年10月17日,张胜利等13名孩子接过了希望工程首批《资助就读证》。

张胜利|点亮“希望”的老人走了 留下一束光
文章插图
车志忠和桃木疙瘩村的孩子们。
车志忠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启了20世纪中国最大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让全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孩子看到了希望。
离世前,仍在牵挂着公益事业
从车志忠种下第一颗希望的种子开始,就再也没有停下继续播种的脚步。30多年里,他筹集款物不计其数。
女儿车小乔说:“在涞源,很多人都知道父亲,他们叫他‘车老师’,说他是个大好人,谁有困难都愿意帮。”

张胜利|点亮“希望”的老人走了 留下一束光
文章插图
公益活动间隙,车小乔陪父亲与村民们一起聊天。
车志忠曾说:“这辈子,我最希望的就是天下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他用一己之力帮助数以千计的苦寒孩子重返了校园。1998年,退休后的车志忠又担任了涞源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他四处奔走呼吁筹集善款,不仅帮助贫困学生上学,还救助了多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帮助他们成功手术。从贫困学生到孤、残、病、留守儿童,车志忠给山里娃们打开了一条条通往希望的光明大道。
2021年,年事已高的车志忠病倒了,躺在病榻上的他再次接到了一个特殊求助。打来电话的人名叫杨小龙,从小家境贫寒,依靠车志忠和其他好心人的帮助念完了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教师,希望教书育人回报社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灾难悄然而至。他生病了,必须换肾才能活下去,这对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得已,他再次拨通了车志忠的电话。“父亲躺在病床上,还试图各方联系,希望能帮一帮小龙。”车小乔回忆说。
代代传,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多年的付出,也让车志忠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了团中央首届希望工程荣誉(贡献)奖、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工委授予的“最美五老”等荣誉称号,车志忠父女也分别于2005年、2015年获评本报主办的感动河北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