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灭北齐之战简介背景,过程及结果是什么样的( 二 )


平阳之战
公元576年(建德五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吸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 。按这一企图采取如下部署: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进至汾曲,分派诸将各自据守要地,阻击北齐援军,派辛韶率步骑5000守蒲津关,保障后方安全,命内史王谊督诸军攻平阳城 。二十五日,北齐后主高纬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 。宇文邕亲自平阳城下督战,北齐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二十七日,北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入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8000人,北周军占领平阳 。同时,宇文宪攻占洪洞,永安二城 。十一月,北齐援军已进平阳,宇文邕为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退到玉璧一带,使宇文宪领兵6万驻扎,自还长安 。北齐援军至平阳,昼夜围攻,梁士彦顽强守御 。十二月,宇文邕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趋平阳,随后亲至,集诸军8万,东西列阵20余里,与北齐军对峙 。北齐军围平阳时,恐北周援军突至,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至汾水 。北周军至即与北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军渡沟堑进攻,齐军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 。齐后主听从幸臣意见,命令齐军填沟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遂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 。齐后主携冯淑妃和幸臣穆提婆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已经战败,不听劝阻,赶紧后进,北齐军因而大败,死伤者万余人,军资甲仗丢弃如山 。
邺城之战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北周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在邺城(今安阳北郊,临漳西南)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的进攻战 。
武陟之战后,行军元帅韦孝宽率6总管军乘胜追击尉迟迥溃军,迅速迫近相州(治邺城),叛军头目尉迟迥之根据地邺城 。尉迟迥遂以精兵3000埋伏于相州南之野马岗,被孝宽属下行军总管宇文忻率500骑兵突袭歼灭 。尉迟迥又在草桥(邺城南)部署阻击,亦为宇文忻部击败 。孝宽军于十六日进抵邺城近郊 。尉迟迥集中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 。时青州总管尉迟勤(迥弟之子)来援之先头部队3000骑已经到达,5万主力尚在途中 。孝宽当即发起进攻 。
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关中兵均拼死力战,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 。时宇文忻见邺城百姓数万人观战,即与监军高颎、长史李询商定: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 。观战士民被射,纷纷逃避,喊声震天 。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迥率余部退入城中 。孝宽乘势挥军围攻 。李询和大将军贺娄子干率部首先登城,破城而入,迥被迫自杀 。尉迟勤、尉迟惇等向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方向逃走,被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率精骑千人追获 。至此,尉迟迥举兵68天即宣告失败 。
战争结果
公元572年,北齐名将斛律光受戮,北周皇帝趁势进军北齐 。
公元576年,北齐帝高纬于平阳(今山西临汾)战败后,退至晋阳(今山西太原) 。周武帝率军乘胜追击 。北齐高阿那肱率军1万镇守高壁(今山西灵石东南) 。宇文邕率军至高壁,高阿那肱望风而逃 。十二月,宇文邕与宇文宪在介休(今属山西)会师 。逼降北齐守将韩建业后,向晋阳和北朔州急进 。高纬欲奔突厥,随员多散,乃回奔邺城 。宇文邕亲率诸军攻破晋阳,疾趋邺城 。高纬退至邺城后,禅位于皇太子高恒,恒时年八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