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韩王李迥的生母独孤贵妃简介史籍上是怎么记载的( 三 )


《旧唐书 列传第七十三》
炎将为载复仇,又时人风言代宗宠独孤妃而又爱其子韩王迥,晏密启请立独孤为皇后 。炎因对易攵流涕奏言:“赖祖宗福祐,先皇与陛下不为贼臣所间 。不然,刘晏、黎干之辈,摇动社稷,凶谋果矣 。今干以伏罪,晏犹领权,臣为宰相,不能正持此事,罪当万死 。”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
大历十三年,贞懿皇后独孤氏崩,代宗悼惜不已,令于近城为陵墓,冀朝夕临望于目前 。南仲上疏谏曰:
伏闻贞懿皇后今于城东章敬寺北以起陵庙,臣不知有司之请乎,陛下之意乎,阴阳家流希旨乎?臣愚以为非所宜也 。谨具疏陈论,伏愿暂留天睠而省察焉 。臣闻人臣宅于家,君上宅于国 。长安城,是陛下皇居也,其可穿凿兴动,建陵墓于其侧乎?此非宜一也 。
【唐朝韩王李迥的生母独孤贵妃简介史籍上是怎么记载的】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是以古帝前王葬后妃,莫不凭丘原,远郊郭 。今则西临宫阙,南迫康庄,若使近而可见,死而复生,虽在西宫待之可也 。如骨肉归土,魂无不之,章敬之北,竟何所益?视之兆庶,则彰溺爱;垂之万代,则累明德,此非所宜二也 。夫帝王者,居高明,烛幽滞 。先皇所以因龙首建望春,盖为此也 。今若起陵目前,动伤宸虑,天心一伤,数日不平 。且匹夫向隅,满堂为之不乐;万乘不乐,人其可欢心乎?又暇日起歌,动钟于内,此地皆闻,此非宜三也 。
伏以贞懿皇后,坤德合天,母慈逮下,陛下以切轸旒扆,久俟蓍龟 。始谥之以贞懿,终待之以亵近,臣窃惑焉,非所以称述后德,光被下泉也 。今国人皆曰:“贞懿皇后之陵迩于城下者,主上将日省而时望焉 。”斯有损于圣德,无益于贞懿 。将欲宠之,而反辱之,此非宜四也 。凡此数事,实玷大猷,天下咸知,伏惟陛下熟计而取其长也 。陛下方将偃武靖人,一误于此,其伤实多 。臣恐君子是非,史官褒贬,大明忽亏于掩蚀,至德翻后于尧、舜,不其惜哉!今指日尚遥,改卜何害?抑皇情之殊眷,成贞懿之美号 。疏奏,帝甚嘉之,赐绯鱼袋,特加五品阶,宣付史馆 。
翻译:
大历十三年,贞懿皇后独孤氏去世,唐代宗伤心哀悼不已,下令在长安近郊建筑陵墓,想要时时刻刻能看到 。姚南仲上书谏阻说:
臣听说要为贞懿皇后在长安城东章敬寺的北边建造陵墓,我不知道这是有司的请求,还是陛下的意思,亦或是风水先生的意见?我以为这样做很不合适 。现在臣谨把自己的想法谈论一下,希望能得陛下眷顾,看下我的奏疏 。
臣听说臣子在家建宅院,君主在自己的国土内建宅院 。长安城是陛下居住的地方,怎么可以穿凿建工,在旁边建造陵墓呢?这是第一点不合适的地方 。
所谓葬,就是藏,想要让人看不到 。所以古代的帝王葬后妃,没有不依靠丘陵,远离城中郊区的 。如今选址地点西面靠着皇宫,南面迫近市井大道,假如离近点能看到,人死了还能活过来,即便放在太极宫都可以 。但是既然骨肉已经葬于地下,魂魄没有去的地方,葬在章敬寺的北边,又有什么用处呢?让百姓看到,不过显示了自己的溺爱;流传后世,则毁坏自己的明理道德 。这是第二点不合适的地方 。
帝王,就是要居住在高处明亮的地方,照亮幽暗滞涩的地方 。先皇在龙首原建大明宫,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若把陵墓就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会有损陛下治国,陛下一伤心,就多日难以平静 。况且普通人伤心,都会让满堂的人不开心;更何况以陛下万乘之君,您一不开心,天下的人还能开心吗?再说时不时地奏响祭祀音乐,在近城敲钟,周围的人都能听到 。这是第三点不合适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