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朝鲜二十年的文定王后:古代朝鲜的权术女人( 二 )


敬嫔朴氏 , 功臣南衮、沈贞为其代理;
禧嫔洪氏 , 以其父洪景舟为靠山;
王妃尹氏 , 代表为年轻功臣尹任 , 但是势力最为单薄 。
后来 , 敬嫔朴氏为中宗产下王子福城君 , 其势力随即因母以子贵而变得炙手可热 。禧嫔洪氏则产下锦原君、凤城君 , 尹氏也于入宫之后十年生下世子天胤 。后宫女人们长达十数年的明争暗斗 , 终于拉开帷幕 。
意外登上王位的中宗 , 在权臣与权术女人的包围下沉沦苦海 。他常常怀着怅恨的心情 , 登上景福宫的楼台遥望前妻慎氏的居所 。慎氏了解到中宗的深情 , 也在庭院岩石上挂起在自己的红裙 。沉浮于政治漩涡的中宗 , 只能远眺爱人的红裙以抚慰自己焦躁不安的内心 。
走肖为王
单纯的权力转移并不能消弭党派之争 。但是作为治标的权宜之计 , 类似策略又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理由 , 政坛才会出现风水轮流转的状况 。
成宗时代一度得势的士林 , 在燕山君时代遭受毁灭性打击 。而到了中宗时代 , 读书人又再度活跃政坛 。归根究底 , 是制约与平衡的思维默默发挥着调节作用 , 至于朝野势力能否因此达至均衡 , 则视乎执政者的个人能力了 。
为了制衡功臣 , 中宗也重蹈成宗的老路、起用以赵光祖为首的士林儒生 。新进的士林儒生多数身居监察职位 , 他们涉世未深 , 常常不知轻重地针砭时弊 。儒生对积弊多时的朝政多有不满 , 革新弊政的呼声十分高涨 。政治变革的要求与既得利益者的功臣发生冲突 , 士林与功臣的矛盾也随之与日俱增 。
士林官员血气方刚 , 同时也疾恶如仇 , 他们在评议时政的过程中 , 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是非观评判标准 。他们认为 , 功臣凭恃滥竽充数的特权阶级身份 , 无时无刻在进行着些祸国殃民的无耻勾当 。这种只图私利、罔顾国家的风气迅速败坏朝廷之纲纪 , 制造了无数利害冲突 , 使忠诚之士望而寒心 , 令玩忽渎职者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残害士庶 。归结起来 , 功臣是使国家衰亡的祸首 , 人人得而诛之 。以这一方针团结在赵光祖周围的儒生 , 在朝野大肆制造反对功臣的舆论 。他们有如烈日秋霜 , 启奏公事不依不挠 , 甚至会拖住中宗的衣裳、直至中宗对所奏之事首肯为止 。
中宗对士林儒生既爱又恨 , 他发现热血的儒生已经渐渐难以驾驭 。
针对功臣势力膨胀引发的种种问题 , 儒生急于从人事方面入手 , 以根除功臣早已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 。首先 , 他们主张废除功臣们“靖国功臣”的头衔;又 , 增开“贤能科”录取贤能之士 , 以扩大士林的政治基础 。然而 , 政治并非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 , 显然目下的环境并不容许过激的政治改革 。
中宗十年(1515)士林得势 , 其政治生命仅仅维持四年 。中宗十四年 , 一直深受中宗倚重而平步青云的赵光祖被诛 , 士林势力遂告土崩瓦解 。事出突然 , 其内幕耐人寻味 。一个流传于稗官野史的故事 , 或许能够提供当日状况的一些蛛丝马迹 。
士林儒生连日的扰攘让中宗异常烦心 , 因此 , 他一退朝就立即避入后宫 。然而 , 这天的后宫也满是关于赵光祖的传闻 。熙嫔洪氏拿出几片从御苑拾得的树叶 , 上面的细孔密密麻麻地显示出四个不成句的文字--走肖为王 。走肖 , 即为赵 。这些树叶散落在御苑的地上 , 拾获树叶的宫人相互传言:“赵光祖图谋不轨 , 暗中遣人用蜜糖在树叶上写上文字 , 使虫豸咬食而形成文字 。”--这样的解读一旦传播 , 赵光祖必然陷入百辞莫辩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