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成为一国之母后竟然还与旧情人同居!( 二 )


萧太后最伟大之处便是不穷兵,不黩武 。史书上载:“每入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 。”也就是说,或入侵或通好,她要根据实际情况判定,要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这就充分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手腕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
网络配图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发兵南下,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 。十一月,破德清军、通利军,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宋朝的都城开封 。北宋王朝一时间朝野震动 。当时北宋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实力都远比辽国强,可在军事上却如此被动,对此不能怪宋朝将帅无能,要怪只能怪宋太祖 。开国时,由于太过忌惮唐时藩镇割据的祸乱,太祖立下“重文抑武”的国策,以至于矫枉过正,使得王朝一直有“肾虚”的毛病,直不起腰来,并积弱成灾,导致亡国的悲剧 。那时,北宋王朝周遭多是虎视眈眈的狼性强邻,热爱和平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
就在萧太后舞着狼牙棒兵临城下时,宋朝的朝廷上已经乱成一锅粥 。胆小的文臣主张南下迁都到升州(今江苏南京)或益州(今四川成都) 。丞相寇准骨头硬,硬是顶住,并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 。皇帝亲临战场第一线,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与萧太后的铁骑又大战了几个回合,各有胜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辽军虽攻占宋朝一些地方,但伤亡惨重,驸马都尉萧挞凛都被宋军射死,战况急转直下,处境对萧太后极为不利 。
此时萧燕燕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灵活姿态来,她一边派出使者,提出“罢战言和”的愿望,一边派兵加紧攻打宋境其他城池,以给自己谈判添加筹码 。此外,她还想利用宋廷怯战的弱点,胁迫宋归还当年后周从辽手中夺去的关南十县 。不料宋兵有皇上督战,几仗打得有模有样,同时宋真宗也坚持“寸土不让”,要钱要物倒是好商量 。于是,两边唇枪舌剑,几番交锋后,达成“岁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撤军协议,随后互换誓书,交为兄弟,结束了辽宋长达25年的战争 。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澶渊之盟”,宋廷实在有些窝囊,而萧燕燕审时度势,虽没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倒也得了不少好处 。当然,最沾光的还是边关的老百姓 。后来宋辽双方的“兄弟情谊”维持达118年 。双方和平往来,通使殷勤,正史所记的双方互使就共达380次之多 。双边百姓也因此享受了100多年和风细雨的和平日子 。
忠心且痴情的臣子
孤儿寡母的萧燕燕,能将野心蓬勃、血性十足的大辽控制在自己纤细的手腕下,除却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的施政策略外,也在与她身边有一位忠心不二的爱将韩德让有关 。这位爱将,可谓名副其实的“心爱”之将,算是她的情人吧 。
韩德让是辽国汉臣的儿子,史书上载他“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 。渴望建功立业,这和他尴尬的出身有关 。他的祖父韩知古、父亲韩匡嗣虽都是辽朝重量级的功臣,可身份却是“宫分人”,也就是辽朝皇帝的家奴 。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他只有忠心报国一途 。
《续资治通鉴》里记载,当初景宗疾笃,身为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为帮助萧燕燕收拾危局,不等诏命,“密召其亲属十余人并赴行帐”,在萧燕燕的配合下,更换不可靠的大臣,敕诸王各归第,从而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继而帮助萧燕燕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 。当时,韩德让密诏的“亲属”,便是指由他统领的皇家御卫军(宫分军) 。如此可靠、忠心的人物,自然使得萧燕燕对他感激不尽,对他的政治才能也赞赏不已,曾喜滋滋地夸道:“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 。”等她以“承天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时,便又命韩德让“总宿卫事” 。这样,承天太后就基本控制了朝廷,那些跋扈之臣也就不敢再兴风作浪,而韩德让也成了朝中权势最煊赫的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