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节俭成盲目本能:早饭只吃蔬菜和豆腐( 三 )


朱元璋和任何一个孤庄村乡亲一样,是坚定的重农轻商主义者 。在他们眼里,商人都是不劳而获者 。他们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地用汗水换来实实在在的粮食,而商人们只是把货物在各地交换一下罢了,货物总量并没有增加,但却像变魔术一样地变出了许多额外的利润 。这无论如何让他们想不通 。因此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商的皇帝 。为了贬抑商人,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 。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 。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 。
本来在宋代中国就实行了税收全面货币化,而朱元璋却使税收制度退化到实物制阶段 。“衙门内的传令、狱丁,都由各乡村轮派,即使文具纸张,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也是同样零星杂碎地向村民征取” 。黄仁宇说,朱元璋的设计“等于向中外宣布: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 。
第三个影响是强烈的亲族观念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农村社会里,血缘关系比任何关系都可靠 。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对任何人都抱着强烈的猜忌之心,独独对予自己的血亲却无条件地倚重信任 。他对任何人都刻薄寡恩,唯对自己的亲人奉之唯恐不厚 。
虽然有历代藩王之乱的前车之鉴,朱元璋还是视而不见,固执地让他的孩子们分享皇帝的权力 。他的孩子都被封为亲王,拥有雄厚的兵力,“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以此防止帝国大权落入外姓之手 。大臣们指出他封建诸王之策的严重弊端,他却认为这是离间他的骨肉,把进言者抓来囚死狱中,这一安排身后终于酿成了靖难之乱 。他规定了历代以来最薄的官俸,同时又规定了历代最厚的皇族俸禄 。他规定他的亲属和后代们都要世世代代安享富贵,不必从事任何职业,以致皇族的供应成了明中期之后国家最沉重的财政负担 。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人种 。他们在计算生产成本时,从来不把自己的劳动算进去 。好像体力和精力是一种最不值钱的东西,可以任意耗用 。有农村生活的艰苦打底,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奋 。
在对自己的享受上,农民是最严厉的克己主义者 。几千年的贫困生活积累下来,他们的节俭欲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盲目的本能,而不是一种手段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 。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陈梧桐《朱元璋大传》)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 。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 。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 。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 。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 。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
像每个农民一样,朱元璋有着强烈乡土观念 。他手下的功臣,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乡 。登基之后,他觉得哪个地方也没有老家好,越来越想念淮河南岸的那个小村 。“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凤阳本是贫瘠之地,立国之初,他却坚持把国都定在这里 。虽然大臣们多次劝谏,也不动摇 。农民们生活中一再节省,盖房子时却会倾其所有 。同样,为了经营中都凤阳,一贯坚持轻徭薄赋的朱元璋也劳民伤财,不惜人力物力,先后征用了几十万军人和工匠,花钱唯恐不多,用料唯恐不精,为求坚固,石缝里都灌上铁汁 。不料工匠们不胜劳役,用“厌胜法”表示愤怒 。气急败坏的朱元璋把大批工匠杀掉,衣锦还乡的计划也因此而落空 。要不然,淮河南岸那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贫瘠小村,就真的成了大明王朝的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