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秦争霸战争发生于什么时候?简介其过程及结果( 二 )


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好,共同抗晋 。秦晋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二十七年,秦派军开始攻晋 。晋襄公亲率主力迎战,在彭衙(今陕西白水北)附近击败秦军后(参见彭衙之战),即率宋、陈、郑联军反击,攻占彭衙及汪(今陕西澄城) 。二十八年,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统帅攻晋,渡过黄河,攻占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参见王官之战)及鄙(今山西临猗西南) 。晋军为避免决战,坚守城池,拒不出战 。秦军遂转由茅津渡河,进至崤山,积土立封(标志),"发丧哭之三日"(《史记·秦本纪》) 。
此役,秦军虽获胜,并深入晋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 。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只得经桃林返国 。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绵诸(今甘肃天水)及犭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各国,"辟地千里"(《新序.善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 。此后,秦再将进攻矛头转回东方,继续对晋作战 。但规模均不大,互有胜负 。
周顷王四年(前615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晋,曾连续攻占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及瑕(今河南灵宝西),企图夺取桃林、崤山,控制东进中原的战略走廊,但均被晋军击退,未达目的(参见河曲之战) 。晋在战后立即增加驻瑕兵力,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与防守能力 。由于晋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与崤山等战略要地,又有号召诸侯的威望及实力.能联合多国军队与秦作战,所以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伸入中原 。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秦乘晋与赤狄、潞氏作战之机,曾发兵攻至河东之箕、郜(均在今山西蒲县附近),但在晋军反击下,败于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参见辅氏之战) 。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再次努力,准备联合狄、楚共同攻晋 。晋得知后,先发制人,厉公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后撤回(参见麻隧之战) 。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秦乘晋主力在郑,后方空虚之机,以援郑为名,发兵进至河曲,在栎(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东岸)击败晋军 。
晋为报栎之役,于灵王十三年(前559年)率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国联军攻秦,渡过泾水,大败秦军,推进至棫林(今陕西咸阳北),后因内部矛盾撤军 。
此后,双方未再交战 。麻隧之战后,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 。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 。公元前575年,晋厉公在鄢陵之战中战胜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
战争评价
晋、秦对地理形势在战争中的作用有所认识,均力图控制桃林、崤山 。由此可看出,先占战略要地者可在战略形势上居于优势,为后来《孙子兵法》"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的战略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