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的后续发展是什么样的最大时候的疆域能大到什么程度( 五 )


2013年6月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赶赴石渠 , 对新发现的吐蕃时期石刻群进行复查 , 对石刻的题材、时代和价值等进行了认定 。专家们确认这3处石刻群为吐蕃时期石刻 。其中 , 须巴神山石刻群的古藏文题记内容表明 , 该石刻雕刻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 , 即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 。
2013年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甘孜州石渠县文化局对石渠县境内的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工作 , 陆续在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 , 位于石渠县的长沙干马乡和洛须镇 , 分别为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洛须村石刻 , 总计石刻17幅 , 取得了重大收获 。新发现的石刻群保存状况良好、题材丰富 , 包括五方佛、大日如来像、菩萨像、度母像、古藏文题记等 , 皆是吐蕃时期流行的典型题材和内容 , 图像特征符合吐蕃时期的典型风格 , 并发现吐蕃时期题刻 。须巴山石刻群是此次新发现重要的文物点 , 现存石刻13幅 , 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一处 , 题材内容包括古藏文题记和佛教内容图像 , 具有吐蕃佛像图像本土化的典型特征 。石刻群为唐蕃古道沿金沙江流域的走向提供了确切的资料证据 , 把唐蕃古道的走向指向了雅砻江流域 , 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线索 。
新发现的石刻群有丰富的古藏文题记 , 能够准确断代 , 为吐蕃时期佛教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石渠县吐蕃石刻的大量分布使其成为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 , 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料 , 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 , 为研究吐蕃时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史、唐和吐蕃关系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
这些人物头像的头部有高筒状的头冠、有高三叶冠 , 服饰上有翻领大袍等 , 都是吐蕃样式 , 这种样式从敦煌壁画以及西藏仍保存的石刻、壁画中都能找到 。
科技
历法
吐蕃的历法制度非常完善;至迟松赞干布之世已推行一种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命名的纪年法 , 这一历法与汉历基本相同 , 西域、漠北诸族所用历法也都与之大同小异 。引注目的是 , 吐蕃人在这种历法的基础上又以阴阳、五行与之相互配合 , 衍生出阴木、阳木、阴火、阳火、阴土、阳土、阴铁(阴金)、阳铁、阴水、阳水等十项名称 , 以此十与十二相配 , 恰如汉历之天干与地支相配一样 , 也是六十年一循环(一甲子) , 区别仅在于名称的不同 , 反映出二者既存在着内在的血缘关系 , 又显现了自身的特色 。著名的《唐蕃会盟碑》所使用的就是这种纪年法 。此外 , 可黎可足赞普还仿照汉历创立了王位纪年法 , 以彝泰为年号 , 然而后继者无人 , 及佛教盛行后还使用过所谓火空海纪年法及佛历纪年法 , 主要在僧团内部使用 。
医学
吐蕃的医学博取众长而独成一系 , 即为今日藏医的源头 , 其中受汉方医学影响尤深 。传说文成公主入蕃 , 带去“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 , 诊断法五种 , 医疗器械六种 , (医学)论著四种” 。弃隶缩赞之世还曾派遣贝兹旃檀往汉地翻译医书多种 。这些医书有的仍存录于藏文大藏经之副藏《丹珠尔》之中 。吐蕃的医学还受到西域和突厥的影响 , 吐蕃十三种疗法中有葛逻禄疗法与突厥疗法 , 又有索波疗法与冲水疗法则同西域有关 。吐蕃的医书浩如烟海 , 其中的经典名篇多诞生于唐朝时期 , 如医圣云丹贡布(开元十七年至大中七年 , 729—853)之名著《四部医典》 , 汉医韩之海、天竺医巴惹达扎与大食医嘎林诺三人合著之《门杰吉树恰》(无畏的武器) , 汉僧马哈金达、汉工使加楚尕布与藏医琼布政攻、琼布顿珠、爵拉门巴等合译之《月王药珍》 , 汉医塔希·东瓦冈瓦与汉僧马巴拉、香蒂巴拉等九太医合著之《太医药诊紫色经函》等 , 皆为传世之著 , 足证吐蕃医学的发达昌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