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的后续发展是什么样的最大时候的疆域能大到什么程度( 四 )


佛教的入蕃确乃始自松赞干布 , 但当时并不是佛教的兴盛时期 , 事实上直至乞黎苏笼猎赞继位之前苯教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 佛教虽在流传 , 但却并未稳占上风 。至乞黎苏笼猎赞之世 , 出于铲除同苯教相联系的传统贵族势力 , 加强王权的政治需要 , 大力提倡佛教 。并随着吐蕃大军向唐朝境内的推进 , 先后占领了陇右、河西、北庭诸道及西域城邦诸国 , 大量佛教徒尽为其臣民 , 因之迅速把佛教提升至国教的崇高地位 。印度密宗大师邬仗那高僧莲花生主持了桑耶寺的修建 , 这是由天竺、泥婆罗、勃律工匠完全按照印度风格修建的 。其规模宏大 , 内有东胜神洲、南赠部洲等古印度地理观念中全世界各大洲的微缩景观 , 实乃西藏佛教发展中的第一座历史丰碑 。
吐蕃佛教发展到可黎可足时代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赞普颁诏制定了七户养僧制 , 全国到处兴建寺院 。佛教钵掣逋取代了昔日苯教桑门的地位 , 开始全面干政 , 乃至如唐蕃会盟这样重要的大会也由其主持 。由之不但进一步加剧了佛、苯二教的矛盾 , 而且全面激化了僧、俗之间的矛盾 。至朗达磨立 , 志在借重恢复苯教势力 , 以重振王权 , 下诏灭佛 。寺院尽毁 , 经典尽焚 , 诸如桑耶寺等名刹大寺 , 亦逐僧封门 。但佛教在吐蕃流传已久 , 早已拥有众多的信徒 。而苯教早衰 , 势难再振 。导致朗达磨政治改革的失败 , 并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此王死后 , 乞离胡(永丹)、欧松二赞普并立 , 国内分为二派 , 吐蕃全面内战爆发 , 结束了西藏佛教历史上的前弘期 。
吐蕃佛教明显有异于汉地佛教 , 它把西域流行的小乘佛教、天竺引进的密宗佛教 , 与本地的苯教、巫教结合起来 , 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藏传佛教 。其中密宗思想尤占主导地位 。在戒律方面近似于西域佛教 , 食肉 , 不戒杀生 , 但反对血祭 , 并形成了严密的教团组织 , 从而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铺奠了道路 。据史学大师吕思勉考证 , 吐蕃自唐文成公主入藏后始信奉佛教 。
文字
吐蕃早在松赞冈布时期就已创制了古藏文 , 吞米桑布扎乃其创制者 。藏文是一种音节一音素文字 , 在拼合方法上分为基字和加字(前加 , 上加 , 后加 , 和再后加)的组合 , 再加上元音符号 , 构成音节 , 音节独或连缀则构成词 。古藏文拥有丰富的文献 , 其中宗教文献大都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之中 , 《于阗国授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 出土的写卷中又增补了新的宗教文献如《于阗教法记》等 , 并发现了大量的世俗文书 , 包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记叙》、《于阗教法记》、《吐蕃简牍综录》 , 已发现的金石碑铭也不少 , 如《唐蕃会盟碑》、《恩兰·达扎路恭石刻》、《谐拉康碑》、《赤德松赞墓碑》、《桑那寺钟》、《昌珠寺钟》、《噶迥寺建寺碑》等 , 不胜枚举 , 真是一个挖掘不尽的文化宝库 。
石刻
2010年至2012年间 , 陆续在甘孜州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早期石刻群遗存 , 其中两处分别位于石渠县东部雅砻江流域的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及嘛呷乡烟角村 , 另一处位于石渠县西部金沙江流域的洛须镇 。这些石刻题材丰富 , 包括五方佛、大日如来像、菩萨像、度母像以及古藏文题记等 , 基本是吐蕃时期流行的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