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庸将,见证三国兴衰,正史里的传记只有百余字,事迹细思极恐( 二 )


补充一下,在晋朝之前,汉朝、魏朝的使节是没有区分度的,不管是“假节”、“持节”还是“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 。
那么,在蜀汉集团,都有哪些人拥有过“假节”的权力呢?
有诸葛亮,其“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其次是关羽,刘备为汉中王时,关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再次是张飞,拜右将军、假节;还有马超,拜左将军,假节;另外就是刘禅时代的李严、魏延、蒋琬、费祎、姜维、邓芝、张翼等等了 。
注意,黄忠和赵云都没有此殊荣,而廖化能迁右车骑将军,假节,并领并州刺史,可知其不凡 。
另外,廖化得封中乡侯,这一点,也同样了不起 。
蜀汉集团中,除掉武邑侯刘辑、爵名不详的张裔以及诸关内侯外,共有县侯、乡侯、亭侯41人,廖化就是这41人之一,真不简单 。
换句话说,廖化的能力和战绩是应该可以与关张等人相提并论的!
可惜的是,蜀汉不设史官,他的辉煌已被历史的黄沙掩盖,难于查阅了 。
陈寿特别提到,廖化“以果烈称”,但纵观《三国演义》对廖化的描写,全然与“果烈”二字挂不上钩,可知廖化的形象在演义中遭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弱化 。
除了附在《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宗张杨传第十五》中的这篇“廖化小传”,廖化事迹也如雪泥鸿爪般散见于其他地方 。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的“王平传”中,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有提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
即廖化和张翼一样,都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历史上出现过的口头禅是“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并不是什么“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
还有,凿齿《襄阳记》有提到:“廖化,本名淳,中卢人也,世为沔南冠族 。”
那么,《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费姜传第十四》中说的“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 。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的“廖淳”,那就是廖化了 。蒋琬为蜀汉四相中的第二位,在诸葛亮举茂才时,他竟礼让廖化,可知廖化的能力与威望 。
《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第三》里又记:“(延熙元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 。”这里面的“廖惇”,也是廖化 。
由此可知廖化曾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击败了魏南安郡太守游奕,斩杀了魏广魏郡太守王赟,神勇过人 。
此外,《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和《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都记载有廖化配合姜维出石亭于成重山筑城的事略 。
当然,最能体现廖化战略眼光的,是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一段记述: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 。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
这里说的是:诸葛亮死后,姜维北伐中原,屡战屡败,屡败仍屡战,景耀五年,再次率众出狄道 。廖化认为时机不成熟,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会劳民伤财,就劝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 。姜维没有理会,同年十月,姜维果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 。
最后特别想补充的是,《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宗张杨传第十五》记:景耀四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开始统领朝政,廖化路过宗预府,想邀宗预一同到诸葛瞻住所造访 。宗预说:“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