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如何从一个赌徒成长为大明帝国守护者?( 二 )


应该承认,魏四其实是很愿意代替皇帝把朝政处理好的 。当辽东战事吃紧,急需马匹支援的时候,魏四甚至可以背叛自己的“阶级”,在太监们身上划刀子抽血 。明朝宫中旧制,资格老、地位高的宦官们,皇帝可以加恩,允许他们在宫中骑马;作为代价,这些有骑马特权的宦官们每逢年关节庆,则须向皇帝进献好马一匹 。损透了的魏四一下子就代表皇帝赐给几百名太监在宫内骑马的特权,然后又代表皇帝不断地降旨让他们献马 。受到这种“飞来横恩”的太监们叫苦不迭,当然,尽管质量一般,国家最后还真得到了不少马匹 。
所有从小角色突然变成大人物的人,骨子里潜意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自卑感 。为了抗衡这种潜意识,魏四很愿意把自己看成一个具有匡国济世之才的能臣,在许多根据他的意志拟定的谕旨里,充满了他对自己的褒赞,比如“一腔忠诚,万全筹画”、“谋断兼资,胸涵匡济之略”等 。朝臣们揣透了魏四的心理,也很愿意赞美他,大学士冯铨在给他祝寿时,甚至赞美他“复重光之圣学,其功不在孟子下” 。值得注意的是,魏四很看重这些虚誉,当他的心腹李永贞不小心说了一句“外官诌哄老爷”时,魏四竟然“垂首冷笑,长吁短叹,切齿曰:‘原来天下人都是诌哄虚誉我’”,并因此连日称疾不起 。如此过敏的反应着实让人吃惊,但也恰恰折射出了魏四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确实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尧舜孔孟那样的伟大人物 。
【魏忠贤如何从一个赌徒成长为大明帝国守护者?】网络配图
当然,希望是一回事,能否做得到则是另一回事 。在解决马匹短缺的那幕喜剧中,魏四所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小农式的狡黠和算计,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所需要的文韬武略 。治国经邦所需要的学识、经验和个人禀赋,魏四一样都没有 。十几年的伙食管理员生涯,倒是培养出了他对柴米油盐这些杂物精打细算的能力 。万历怠政三十余年,宫廷萧条,许多建筑长年失修,零落不堪,内金水河更是早已淤塞干涸,成了一连串的死水沟 。魏四掌权之后,立即组织人力进行全面整修,断壁残垣焕然一新,内金水河也恢复了它的碧波荡漾;为了厉行节约,他甚至还改革过宫廷内的一些生活制度,譬如取消后宫长街上多余的路灯 。
这些“伟大”的业绩后来都成了内外臣工们对魏四歌功颂德的原始依据 。这些业绩其实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了魏四狭窄的政治视野,他的眼光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很难往深处揣摩;他可以在自己视野所及的范围把那些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可一旦涉及军国大事,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懵而懂之 。直到1624年,东林党另一巨擘杨涟抛出他那道流芳千古的奏章,抛出了24条、条条足以将魏四千刀万剐的罪状,魏四才终于发觉:自己和东林党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共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