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相管仲: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被低估的人(15)


武帝纪记载[公乃引军还 。冬十月,到黎阳,为子整与谭结婚 。尚闻公北,乃释平原还邺 。东平吕旷、吕翔叛尚,屯阳平,率其众降,封为列侯 。]阳平属于东郡,东平在黄河以南,两郡都属于兖州,而此前201年曹操不仅[就谷东平之安民]而且[击绍仓亭军],而仓亭就在阳平之旁,可见此次曹操此败导致黄河以北除了黎阳全部失去,黄河南岸的东平也被袁尚夺去 。
毫无疑问邺城之战的实际过程就是曹操不顾黎阳惨胜,士众疲惫,进攻邺城,但围城不下,反遭袁尚痛击,奔逃80公里至阴安,而阴安又无法守住,只能迁民,黎阳派贾信防守,黄河以北几乎全部放弃,兖州北部也失去,总共以不到20天的时间奔千里从邺城逃回许昌,颁布[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军令 。
现在来看后汉书袁绍传的记载[操军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 。]范晔直接记载袁尚击败了曹操,同传中其后刘表写给袁谭的信中写到[宣奕世之德,履丕显之祚,摧严敌于邺都 。]刘表给袁谭的信赞扬了袁尚的胜利 。而出自东吴张俨默记的诸葛亮后出师表写到[危于祁连,逼于黎阳],说明了其战之惨,胡三省根据资治通鉴,考异曰[范书绍传曰:尚逆击,破操军 。今从魏志绍传 。余谓此诸葛孔明所谓逼於黎阳时也,必有破操军事,魏人讳而不书耳 。]以上的记载再和三国志的隐晦记载对照完全证明了曹操在邺城的惨败属实 。
纵观曹操一生,其主要政治才能比较强,军事能力一般 。以成败论,统一北方,成就算是一统天下者之亚,以成败论,二流名将也就马马虎虎了,如何能称三国军事第一人?但如果去掉成就,分析其前后行军,立马发现其用兵破绽百出,其能够成事依靠的是袁绍的庇护和其本人的权术,以及善于从言(他不从言的都打了败仗),其本身的军事才能并不出众,由于败仗太多,导致战争次数也多,因此终其一生也不过粗定北方而已 。
关于陈寿三国志的评价,在裴松之的上三国志注表就提到[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 。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清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也云[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 。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 。]又提到曹魏战争[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 。可见陈寿三国志曲笔多多,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矛盾之处很多,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 。
近读现代版的《二十五史》发现,这位赫赫有名的陈寿,在写史中竟也搞“有偿立传”,《晋书》中说:“或云丁仪,丁斛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与尊公作家传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 不知丁氏的后代是穷呢,还是其他原因,反正没买陈寿的账 。不知是陈寿家里揭不开锅呢,还是怎的,总之他毫不脸红地向人索要粮米,其数量竟达“千斛” 。丁氏兄弟俩既然有盛名,你写史的就该秉笔直书;人家不给你东西,也许是考验你是否正直的史家;你如实地写了,不也体现自己的高尚人格吗?可是,陈寿却没这样做,给后之史家留下话柄,让自己的名声打了一个折,很不值 。陈寿并非布衣,吃饭不成问题,他公然搞“有偿立传”,确实让人不可思议 。相比之下,后来的裴松之就比他高尚太多,他给《三国志》作注时,不加任何条件便加进了二丁,使之也载入史册 。与今天有的人比起来,陈寿搞“有偿立传”也许是小巫见大巫 。
陈寿如此道德低下的人品在西晋政府主导下,只会狠命的拍政府马屁竭尽所能的吹捧曹操也就很容易了解了,只会让人真实误导曹操军事真实水平 。